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长春:打造“科技创新城”,使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长春:打造“科技创新城”,使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供稿: | 2022-07-01


      6月30日,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六城联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4场),主题是 “科技创新城”建设。中国吉林网获悉,近年来,长春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和改革创新。2018年长春市就已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在《2021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长春市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37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市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六城联动”的发展战略,提出将长春市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城,制定了《科技创新城发展规划》,规划的核心是推动长春科技、人才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加速形成长春新产业,加快提升长春产业核心竞争力,使科技成为长春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达1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户、“专精特新”企业超千户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000件 在长院士超百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职科研人员超万人。以科技为核心要素,推动形成高端装备、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能源、文旅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并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汽车产业迈向万亿级台阶。

      核心是:建设一个“体系”,激发两种“活力”。一个体系,即: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高度融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整合综合性大学、工程类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高水平创新资源,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二是统筹现有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3个博士后工作站,以及200多个省级研发平台资源,建设创新中试熟化平台,提升关键工艺熟化、工业化制备研究能力,到2025年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00个以上。三是强化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建立高校院所供给和企业需求“两张清单”,完善科技大市场功能,建好“科创一网通”服务平台,提升成果落地转化能力,到2025年年转化重点科技成果100项以上。激发两种活力:一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融汇,促进市场主体大胆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整合人才服务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重点是构建区域与产业相融合的多组团创新格局。

      一是依托汽开区,联动宽城开发区、中韩示范区,借力一汽技术创新研究院、红旗学院、吉大汽车学院等汽车系创新资源,打造汽车研发、科教创新高地,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

      二是以长春新区为核心,联动经开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依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中韩示范区北药园、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等载体,推动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升级,形成更强竞争力。

      三是以经开区、高新区、北湖开发区为核心,发挥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创新策源作用,依托经开光电信息产业园、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航天信息产业园等,大力发展光电信息产业,完备“屏、光、芯、智、星”产业链条,建设产城融合科技城。

      四是以净月区为核心,依托净月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影视产业基地、京东(吉林)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五是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以城乡融合、功能融合和产业融合为主要特色,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农业研发资源,推动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落脚点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传国家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开展年度十大创新人物评选、宣传科技创新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复制推广“摆渡创新工场”品牌,切实构建科技要素开放聚合、高效流动、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生态,形成人人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创新有为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