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交通用钢团队方向负责人,中国热处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1977年8月出生,辽宁凌源人,2000年在太原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在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新一代汽车用钢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和金属材料组织性能控制与工艺优化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与特色】
1. 新一代高强塑积汽车用钢研发
2. 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
3. 高强韧钢组织性能调控与工艺优化研究
4. 耐候钢、耐蚀钢开发与相关机理研究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细晶亚稳组织高强塑积钢的制备基础与动态变形行为研究(51574028);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深冲DP钢组织演变规律和织构控制研究(50904006);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细晶相变诱导塑性钢的组织控制与TRIP效应的多尺度分析(5127103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TRIP效应的超细贝氏体钢的相变规律与塑性变形机理(U1560107);
5. 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耐磨钢开发(2012AA03A508);
6. 国家863计划,基于层错与孪晶增强原理的超高强韧钢(2008AA03Z502);
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硫高酸油气环境下低合金钢的耐腐蚀与强韧化技术(2011BAE25B01);
8. CO2超临界输送及循环注气技术(2011ZX05016-004);
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超深冲DP钢组织演变规律和织构控制研究(FRF-TP-10-001A);
10.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无镀层热成形汽车钢开发与应用研究;
11.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高品质镀锌板的冷轧关键技术研究;
12. 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高性能低成本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技术研究;
13. 首钢合作项目,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一期、二期、三期合作项目;
14. 首钢合作项目,热轧超高强钢析出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
15. 马钢合作项目,连退汽车外板表面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16. 马钢合作项目,600、800MPa级冷轧TRIP钢的研究开发;
17. 马钢合作项目,600MPa级热轧TRIP钢的开发研究;
18. 马钢合作项目,800MPa纳米粒子析出强化型高扩孔钢开发;
19. 马钢合作项目,输油气管线用X100管线钢的研究与开发;
20. 承钢合作项目,含钒热轧带钢系列产品开发及机理研究;
21. 新钢合作项目,热连轧超高强钢板开发及工艺技术研究;
22. 新钢合作项目,连退深冲钢质量稳定性研究;
23. 莱钢合作项目,热轧双相钢DP600研究与开发;
24. 柳钢合作项目,高等级汽车板产品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
获奖情况:
1. 2005年9月,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2006年5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 2014年7月,获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授权专利】
1. 一种经亚温退火处理的含钒超深冲双相钢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110439097.2
2. 一种1000MPa级冷轧热镀锌双相钢及其制造方法,专利号:ZL 200810119822.6
3. 一种钒氮微合金化高强度耐候钢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210262485.2
4. 一种汽车厢体用热轧酸洗高强钢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210262701.3
5. 一种高塑性应变比的超深冲双相钢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110258213.0
6. 一种基于紧凑式带钢生产工艺流程的汽车用热轧高强度钢板的生产工艺,专利号:ZL 200410026496.6
7. 高强度冷轧连续退火用TRIP钢板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810119824.5
8. 一种高强度冷轧热镀锌用TRIP钢板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810119818.X
9.一种用于模拟连铸坯轻压下技术的铸模实验设备及方法,专利号:ZL 200810119819.4
10. 一种440MPa含铌高强IF钢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810119821.1
11. 一种铌和钛复合添加的超低碳烘烤硬化钢板及其制造方法,专利号:ZL 200810119820.7
12. 一种含V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1010283939.5
13. 一种利用夹送辊调整带钢横向翘曲的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 200910211122.4
14. 一种改善上下工作辊磨损差异的热轧润滑方法,专利号:ZL 200910211125.8
15. 连铸板坯高温防氧化涂料及其制备工艺,专利号:ZL 200910210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