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浙江温州:加快从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的精彩蝶变
浙江温州:加快从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的精彩蝶变
2021-11-16


今年以来,温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锚定“全省第三极、长三角南大门、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科创高地”总目标,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积蓄共同富裕强劲动力,“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态势加快形成。

截至目前,温州市累计引进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49个,现有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0000家。1-8月,温州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支出118.35亿元,同比增长36.6%,研发投入强度达3.13%、居全省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1.21亿元、增速18.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76%,居全省第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为45.4%、居全省第3,较全省平均增速高13.7个百分点,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1.3个百分点。

一、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2020年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50%,乐清、瑞安省级高新园区排名全省第6、9,永嘉、平阳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园区。1-9月,自创区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项目50个,完成年度任务83.3% 引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38人(含博士282人),完成年度任务102.1%(158.4%)。环大罗山科创走廊13个重点区块加快形成“九大场景”。系统编制《温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共同富裕行动方案,全市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100名,出征助力山区5县跨越式发展。

二、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见效。“战略平台-科研平台-孵化平台”体系加快完善,瓯江实验室正式揭牌并获批建设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建立领导联系“双结对”、创新赋能“双比拼”机制,制定印发《温州市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举办高能级创新平台“双比拼”活动,新增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49家高能级创新平台累计汇集研发人员2139人,今年以来,开展科研攻关项目11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5个,带动成果转化落地109个,实现“四技服务”收入1.19亿元。

三、“双倍增”“双迈进”行动不断深化。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已通过专家审核高新技术企业667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54家。新培育11家自创区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谋划制定创新联合体三年行动计划,推荐2家创新联合体申报省“双尖双领”重大专项,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梳理形成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后备库237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7家。

四、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攻关。围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3个细分领域,探索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发布制造业领域首个“揭榜挂帅”榜单103项,推荐省“四张清单”项目167项、省“双尖双领”项目77项、省择优委托项目需求12项、碳达峰碳中和项目23项 立项市级重大专项73项、基础性项目1400项。项目成果产出丰硕,平阳(正威)单晶纳米铜和精密铜线生产线正式投产,填补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领域空白 信唐智芯发布自主研制的5G n79和n41高频声波滤波器,各项指标性能优于国外同款产品,可实现国产替代。

五、高端科技人才引育成效明显。申报国家、省“引才计划”分别为300人、570人,均创历史新高。瓯江实验室宋伟宏院士、光达电子张伟铭博士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15人入选第四批省“万人计划”,入选数均居全省第3。全职引进多支院士团队。温州肯恩大学校长王立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布“揭榜挂帅·全球引才”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榜单。

六、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科技数字化改革,构筑“科技服务一线牵”场景应用,实现惠企补助“不求自应”。今年来,汇集奖补政策303条,推送惠企补助信息1109条。启用“科企通”服务平台,按照“1+4+6+4”模式,打造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线上线下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一区一廊”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机制,聚焦规划、平台、项目、成果、要素等5个方面32项任务,落地跨区域合作项目38项、跨区域成果转化241项。修订《温州市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累计批准设立22支子基金、规模44.6亿元,投资项目56个、到位金额9.72亿元。复制推广全国首单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经验,第二批技术产权资产融资专项计划已确定发行企业清单36家,总金额4亿元。

下一步,温州市将按照建设科技强省、三大科创高地的目标任务,专班化推进、清单化落实、闭环式管理,挂图作战、集中攻坚,持续放大尖峰引领的“高地效应”、硬核聚才的“引力效应”、产研一体的“裂变效应”、优质生态的“雨林效应”,加快从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精彩蝶变。



上一篇:
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马鞍山市落地
下一篇:
山东奖励10个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