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给出的历史的新方位。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对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作出部署,要求加强产业链风险管理与预警,建立重点产业链国内备份系统,提升对外部威胁的抵御、适应与恢复重组等能力,以安全保障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事关我国经济稳定繁荣发展
所谓产业链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产业链条式关联形态。产业链关联不仅涵盖原材料、中间品和最终品上下游间产品的配套,而且还包含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间的互联,涉及链上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园区等不同的相关主体。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产业链自主控制能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进而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见图)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参与者。目前,我国是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显示出大国独有的经济韧性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产业链整体效能进一步跃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韧中有脆”,产业基础能力发展相对欠缺,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链协同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地区同质化竞争依然突出,高品质、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全球大国间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遭受“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面临“脱钩断链”风险的加大,特别是近年来因中国产业链价值链的持续攀升与发达国家产业链产生重叠增加,冲突矛盾加大,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与政策限制。在此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基础,其韧性和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因此,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提出的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各项制度,符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的基本规律,其推进与实施必将使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进程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要以“链长制”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链主”企业为主导,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提供发展动能。
(一)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以“链长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链长制”是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路长制之后的产业管理政策的重大创新,旨在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紧密合作,精准识别并解决产业链存在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达到稳定产业链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现代化目标。“链长制”由重要行政官员和职能部门担任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导力量,对整个产业链的方向定位、目标设定、关键环节识别、政策措施等全面规划和系统布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链长不能替代企业主体配置市场资源。从实践看,全国多数省份实施“链长制”,特别是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经济发展高度集中、产业高度集聚、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地区,具备实施产业“链长制”的良好基础与现实条件,也较早意识到产业链在区域经济战略中的重要性。
推进“链长制”,要通过普惠性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的制度组合,为“链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数据供给、资金供给、技术供给和人才供给,着力补链、稳链、固链、延链和强链。要打造高效营商环境,优化制度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还要建立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调机制,加快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运用,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
(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离不开构建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加大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研究投入。结合国家政策,鼓励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作为产业链“链主”,联合上下游企业,通过重组、合作、共享等方式自主自愿组建共性技术企业类平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为突破口,推进协同创新,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由政府、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发起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集中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体制优势。集合各方优势资源,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高端链条和增值环节,通过“补短板、锻长板”,设置重大专项来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以“行业出卷、院所答卷、企业阅卷”为机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卡脖子”弊端,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彻底解决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培育一批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以及能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优秀企业,辐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面发展,打造强韧、安全、自主和可控的产业链,避免出现产业安全问题。
三是抢抓科技变革重点布局高端产业。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结合已有坚实基础和自身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国内创新主体,吸引国外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瞄准全球前沿前端科技,对标行业先进水平,锁定国际高标准高精尖,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努力在战略性、前瞻性、新兴性、未来性的产业布局中占得先机,推动产业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迁。
(三)强化“链主”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控制力、引领力。“链主”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
一是培优塑强“链主”企业,引领重点产业链整体跃升。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战略支撑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深度布局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分行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领航型”企业。立足“链主”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产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牵头建设生态联合体,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全链抗风险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梯度遴选培育机制。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链,完善链主企业识别、遴选、评价、服务机制,从技术创新能力、行业标准制定、品牌效应和市场控制等层面,培育具有市场或技术控制能力的“链主”企业。开展专精特新“卡位入链”行动,运用大数据分析为链上企业精准画像,重点鼓励“链核”企业向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方向推进,承担产业配套和细分领域中颠覆性创新任务。
三是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有序衔接、深度入链。作为产业链中的主导力量,有行业话语权,对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能够整合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引领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分工体系,增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链主”企业通过数智赋能、融资服务、人才引培、生态建设等方式,向产业链上下游“链属”企业开放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如福建的宁德时代、安踏、九牧分别代表锂电新能源、运动鞋服、水暖卫浴等行业“链主”企业,深度参与产业链建设,有效带动当地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四是鼓励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联合创新主体。支持链主企业参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发挥“链主”企业的超级创新节点作用,参与“0—1”领域创新,强化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将“卡脖子”产业目录作为引领科研攻关的方向。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以需求为牵引,运用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进行产业化突破。
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现代化重要论述精神,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一)抓好精准靶向链式招商。产业链精准招商是以培育壮大某个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区域内产业链现状评估为基础,以“建链、补链、稳链、强链”为重点,来推动产业链攀升和价值链提升的一种新型招商方式。
一是梳理产业图谱中“弱基缺链”清单。在产业链招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制定产业图谱,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的关键环节,明确“弱基缺链”清单,包括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卡点攻关项目清单、补短板突破环节清单、锻长板重点领域清单、关键产品技术攻关清单、重点科研机构清单、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清单以及重点项目清单等,做到对产业链发展目标和任务“胸中有数”,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建链、补链、稳链、强链”为主线,厘清各行业和细分市场产业规模、产业链结构、链上企业数据,聚焦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建链”是围绕核心产业(龙头企业),筛选产业链各环节的优质供应商,通过开放供应链、资源共享、政策支持、联合研发、基金并购等方式构建产业链合作生态。“补链”是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扩大产业链,建设更稳定、更强大的产业集群。“稳链”是在产业链面临外部影响时采取的应急措施,通过政策实施、政府采购以及协助企业技术转型、金融支持等方式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强链”通过引进高附加值企业或扶持链主企业突破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是以精准招商为靶向,增强产业链招商主动性。明确产业空间布局、“链主”企业、创新平台、产业链缺失环节和招商重点对象,推动产业链“集群式”招商。要注重“链长制”与产业链招商的完美结合,“链长”往往由高级政府领导担任,具有与产业链相关的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利用当地领导的综合协调优势,指导地方制定“一链一案”产业链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实施方案。
四是因地制宜制定招商政策。各地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趋势、国家产业战略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投资环境变化,结合现有需求、市场发展、人才、技术、投资、组织管理等要素,以及政府在财政、配套、服务、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能力,制定可行的产业链招商考核机制和措施,确保产业链招商引资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是指针对产业链上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建立产业链信息共享和信誉担保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帮助链上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快速响应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设立信贷“白名单”,对纳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供应商目录清单的省内中小微企业贷款和融资担保进行风险补偿;二是发挥核心企业主导者的角色,把控上下游企业的价格、订单、货物等关键信息,承担起金融“审核主导”“信息中介”职责,为产业链融资的供需提供搭桥服务;三是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确保各参与主体历史交易数据真实可靠、无法篡改,提升各参与主体的信息透明度,促进业务风险与融资成本“双下降”;四是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国资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增强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支持国有企业发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作用,通过项目投资、并购重组等合作方式与科技型种子企业、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金融血液”流动畅通。
(三)统筹推进产业链区域合作。加强区域产业链关联是放大产业链发展战略纵深优势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是探索区域产业链合作联动机制。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注重引导各地区在充分识别和挖掘自身产业链优势的前提下,从全局出发制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战略,探索区域间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联动机制。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充分利用本地与周边地区在推进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互补互促效应协同推进区域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打通各地资源融通融合的通道。要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差别化配置改革,加大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积极引导土地、人才、资金、数据等优质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领域集聚,为产业链现代化的实现奠定高端要素基础。
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步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各地需要立足自身产业链竞争优势融入开放性的国际大市场,挖掘释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势能,拓宽各地区产业链开放性合作的“广度”,以国际市场动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进而为我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