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sp & emsp 1966年 3月生。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和美国工作5年,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2009年7月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 emsp & emsp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量子材料(拓扑绝缘体等)的制备与表征;低维纳米结构的生长,以及量子效应对低维纳米结构电子态和物性的影响;表面/界面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化学性质、及有机生物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等。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分子束外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谱、高/低能电子衍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等。
& emsp & emsp 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文章160多篇,其中Science 1篇,Nature Phys. 2篇,Phys. Rev. Lett. 14篇, APL/PRB 40多篇,综述文章3篇。文章被引用1500多次。代表性工作有:(1)建立了低能电子衍射的准运动学理论和数据平均方法,利用该方法解决了当时国际上几个有争论的热点问题;(2)用STM对金属表面和界面局域功函数进行了系统研究;(3)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制备出金属全同纳米点晶格,并结合理论对其结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又长出了具有奇特磁性的纳米结构。(4)在金属薄膜的制备和其中量子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证明了量子阱态对超导等物性的影响。(5)成功实现了本征拓扑绝缘体Bi1-xSbx、Bi2Te3、Sb2Te3和Bi2Se3薄膜的外延生长,观察到了具有拓扑性质的电子态随薄膜厚度的演变,并研究了表面态形成的量子干涉条纹和朗道能级。在国际会议上做过20多个邀请报告,国内学术会议多个邀请报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研项目多项。获1997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2获奖人),2001-2002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团队”奖,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3获奖人),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获奖人),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