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8
当前位置:首页 > 专精特新-新闻 > 聚焦「专精特新」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1-12-14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年来,围绕制造强省建设,安徽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据省工信厅统计,截至今年9月份,安徽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6的数量,贡献了近1/4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是规上中小工业企业的1.5倍和3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在推动这一工程中依旧面临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能力总体偏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政策保障不充分,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破解这些难点问题,打通关键堵点,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增强创新意识,苦练扎实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要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发展目标,增强创新意识,突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苦练扎实内功。重视创新人才培育,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获得独有、专业的核心技术,开拓创新领域。强化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管理与保护,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政府牵头促成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联盟合作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中关键环节技术进行公关,通过资源整合、设备改进、科技研发、结构优化等方面完善,才能连接“断点”、疏通“堵点”,强链补链以及解决“卡脖子”难题,掌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杀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专营金融服务平台,提高资金分配效率,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难题,保证贷款专项使用权。加强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不断结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完善数字金融监督体系,优化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引导鼓励大中小金融机构大胆创新管理方式和信贷机制,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健全社会化的信息发布共享机制和信用监督体系,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放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信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本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在细分市场上有领导地位、创业团队强、业务延伸性强的中小企业。壮大本省创投力量,鼓励引导安徽资本中介参与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资基金,设立商业化创业投资母基金,支持通过上市、发债等多途径融资,解决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脱节问题。重视企业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一支有经验、有事业心、有专业知识的队伍,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营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高效落实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成为某一领域的“隐形冠军”。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发展潜力。良好政策环境是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要保障。加强产权保护,打破各类“歧视”,保护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企业合法经营权,提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政策制定针对性与协同性,积极倾听中小企业实际中所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有针对地颁布法律法规,并对现有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政策协同性、配套性,解决落实过程的“肠梗阻”。为每一个有特色有潜力中小企业建数据库,精准画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精准推送不同企业所需的政策。重视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产业链支持体系,打造财政支持和产业链支持双轮驱动,着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撮合产业关联,构建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强化中小企业政策落实监督,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激励机制,送政策、送服务上门,提高政策精准性。树立“政贵有恒”的理念,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使中小企业无后顾之忧。
加速数字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借助政府平台或者企业联盟资源,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机构关系,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开展协同创新,获取智力或资源支持。加强管理层数字化思想建设,提高数字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重视程度,激发“人”的数字化转变。注重数字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提高转型内生动力。政府牵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数字化平台,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搜集整合市场信息,加速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所需社会数据资源的融合,提高数据资源获取能力以及使用效率。完善地区数字基础建设,布局工业互联网、5G网络、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打造和整合数字化产业服务平台,聚焦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等领域,培育若干具有较强整合能力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和制造业平台型企业,构建数字化行业发展生态圈,为创业中小企业提供支撑。提高政策支持力度,结合企业特色和地方优势,针对不同企业转型需要,出台符合实际情况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内外合力”加速数字赋能,助力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