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专精特新-新闻 > 加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辽宁仍有短板需补齐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加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辽宁仍有短板需补齐

供稿: | 2023-04-10


      为手机摄像头生产自动对焦马达的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井盖加持5G技术提供防盗报警功能的辽宁达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新能源汽车中控显示系统提供柔性印制线路板的大连吉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4月8日,202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在沈阳开幕,首次增加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览会吸引全国150家“专精特新”企业参展,不少参展企业带来处于技术行业领先的产品。

      中小企业是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联系着千家万户。“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与排头兵,为稳链、强链、补链提供了基础支撑。数据显示,全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

      展会上,一个约半米高、遍布金属管道的工业设备模型引人关注。据沈阳鑫博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羊建介绍,这是该公司利用流态化技术提高难选铁矿利用率而研制的悬浮磁化焙烧炉,目前已在甘肃酒钢集团实现应用,年处理铁矿能力达165万吨,提高选矿率28个百分点。“这套装置已经被收录到2017版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里,未来有望在鞍钢等其他钢铁厂实现应用,使得难选铁矿和尾矿得到高效利用,降低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助力国家资源安全。”

      作为我国现代工业起步之地的辽宁省,近年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积极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努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辽宁省实有规上工业中小企业8446户,同比增长9.1%。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累计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7户,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9户 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4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31户、“专精特新”产品(技术)5248项。

      尽管全省“专精特新”企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但困难和瓶颈仍然存在,如优质企业竞争力不强,未发挥出辽宁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新旧动能转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业内人士指出,辽宁应聚焦本省新一代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全面梳理行业规模较小,但产品质量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同时推动作为“链主”的核心龙头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加强对相关联“专精特新”企业沟通帮扶,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针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创新人才存在缺口等问题,沈阳嘉越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掌旭建议,优化企业高端人才引进的评估机制,完善创新链各环节的人才评定标准,对于获评“专精特新”等头衔的企业,在有效期内给予一定的创新性人才奖励政策,破解高技能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及中小企业找人难的局面。

      此外,多元化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想发展的企业一定需要钱,相比于政府真金白银的政策奖励,企业更希望获得贷款贴息。”沈阳马卡智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广财表示,希望能适当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政策,用贴息代替直补撬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喻隆斌建议,进一步完善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金融服务支持政策,从企业的早期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等环节,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同时依托各类活动发挥辽宁省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各类融资服务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惠企政策解读与咨询、金融产品与服务推介等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开幕当天,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分别与沈阳市人民政府、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省大数据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为促进辽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整合全国优质服务机构,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沈阳)服务基地,着力培育辽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据了解,辽宁省也出台文件健全本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器作用。未来将推动土地、资本、技术、人才、数字等要素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