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张弥曼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这位低调的嵊州奶奶 突然被高调刷屏了
供稿: | 2018-03-28
        她的研究很冷门: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
        她的领奖:忘了拿奖杯
        3月22日晚,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
        82岁的张弥曼女士走上台去,从欧莱雅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让-保罗·阿贡手中接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奖杯,合影。
        她将奖杯搁在讲台上,发表了5分钟演讲,然后就离开了:奖杯忘在了讲台上。
      经提醒,她才回过身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将奖杯送到她手里。
      这两天,张弥曼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视频和消息刷屏了,在社交媒体到处转发。这个“忘拿奖杯”的小插曲,网友评论“好可爱”。
        她的工作:从岩石里找东西
        张弥曼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评奖消息说,张弥曼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
      主办方评价:正是因为张弥曼的长期努力,中国在国际古生物学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并且营造出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涌现出一批新一代古生物学家。
        张弥曼认为,古生物学这一领域,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应用价值不可小觑。“古生物学家,特别是研究无脊椎动物的科学家们能给国家矿产、石油开发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
      “开发矿产就是要从岩石里找东西,而岩石有很多种,有沉积岩、火成岩等,有些岩石里基本没有东西,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沉积岩。”她说,“勘察需要了解岩层和时代,比如石炭纪形成了丰富的煤,侏罗纪有段时间也有煤,第三纪也有些褐煤。”
        她的经历:“先结婚后恋爱”
        她的演讲很风趣,掌声不断。
        开场白称呼语说的是法语,接着说:“不要对我的法语期待太高。”
      “在这个特殊场合,如果不讲一下我的古脊椎动物研究生涯,那是说不过去的。”她说,“我的研究生涯开始于大概60年前,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在莫斯科读书的留学生。”她说她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就像一句中国俗话所说的‘先结婚,后恋爱’”。
        她的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教授,受父亲影响,她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医生。
      “1955年,我们十几位同学被分到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学习。至于古生物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当时却连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她后来回忆说,但做起研究后“发现非常有意思”。
        她的挑战:拿着“魔鬼般的鱼”
        2006年1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新闻特写栏目,刊登了记者戴尔顿撰写的《她迷上了化石》。
        文中说,1965年,张弥曼去当时古生物学研究重镇之一的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留学,当年在那里做博士后的德国舒尔茨教授回忆,她带去的从云南早泥盆纪地层中采集的鱼化石(杨氏鱼),对当时瑞典学派的鼻祖斯坦秀和雅维克等人所持的肺鱼和总鳍鱼系统发育关系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杨氏鱼虽归入总鳍鱼类,但它没有内鼻孔。雅维克甚至戏称它为“魔鬼般的鱼”。
        上世纪70年代末她重回瑞典完成这项研究,80年代初发表成果,虽隔了多年,仍给四足动物起源、古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研究领域带来了重要影响。
            张弥曼科研严谨是有名的。
          当年也在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读研究生的沃德林教授,后来成为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他说:“她的不说过头话的作风使她的数据资料更可信。她不会越出证据说话,她从不夸张。因此,她说什么时,你就信。”
          她的考古:40天不洗澡 一顿饭吃2斤
          年轻时,她每年好几个月跋涉在荒山野岭寻找化石,一人一扁担,挑着35公斤的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每天要走20公里山路。所以她饭量惊人,就着几块霉豆腐,一顿饭能吃下2斤。
          在横店,她睡农家阁楼,垫着稻草,盖发霉的烂棉絮,40天无法洗澡,身上长了虱子。回家第一件事是把衣服和棉被扔入大锅煮沸。在缙云附近磨石山山顶,睡小山村的祠堂,刚睡着,几只老鼠从她脸上爬过。
          她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自己修理、拍照、研究。
她在瑞典访学,采用连续磨片法,制出杨氏鱼颅骨蜡质模型:一块2.8厘米长的颅骨化石,画了540多幅线条图,有的图一张画十四五个小时。
        “我今年已经75岁了,即使没有任何意外地工作到80岁,也只有5年时间。可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2011年她这样说。如今她82岁了,还在工作。这次获奖时,主办方介绍:“张弥曼仍在继续她的研究,永远坚定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
          她的学生:不知老师有如此盛名
      “每当记者问及她的成就,她总是避而不谈,反而把成绩归功于她的学生和同事们。”2006年,戴尔顿写道,“同行们经常谈论张的温和及热情的一面。”
          她一直如此。
          2011年,她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她说:“这项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
        去年11月这次的获奖名单公布,她婉拒采访,说:“我做的工作真的没什么,而且手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学生时代)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和善的淑女,跟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野外考察,总是饶有兴趣地倾听我们一派学生腔的叽叽喳喳,而她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自然》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
        这些话写在纪恒瑞为《化石鱼类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写的序中。此书是4位国际同行,为张弥曼从事古鱼类研究50周年所编。
          她的传人:在她这儿不犯忌
        她早已将学术“含金量”颇高的泥盆纪研究传给了学生朱敏,她打算继续完成杨氏鱼研究,同时还研究青藏高原边缘的鲤科鱼类咽喉齿。“到了我这个年纪,做什么项目都行,都可以试试看。”
        2006年,在张弥曼70岁生日之际,朱敏将一项鱼类起源方面的重要发现,献给老师,这就是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晨晓弥曼鱼。
        她的研究生周忠和,研究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鱼化石,后来在野外发现了鸟类化石,向张弥曼提出改变研究方向。这在当时是犯忌的。但她从工作需要和学生潜质等方面考虑,破例批准。
      “最初看似很不起眼的研究转向,却为后来使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主力铺平了道路。不久,世界各国顶尖的古生物学家都纷纷跑到中国来了。” 戴尔顿说。
          她的回乡:人家格囡已在纺线,侬还勿起
        张弥曼1948年、1974年、2004年三次回老家嵊州。
        第一次回乡,奶奶每天一大早催她起床:“侬看人家屋里格囡已经在纺线,侬还勿起。”妈妈让她用旧毛线给奶奶织了一副露指手套,大年初二全家聚餐,奶奶戴着这双手套到处给人看。
        第二次回乡,尽管她不认识几个人,可人们争着和她打招呼,大姑也等在家门口了。她惊讶消息传得如此快,“当时老家还没有电话。”她说。
        第三次回乡后返回北京,女儿女婿说买到两条特别漂亮的领带。她说,十有八九,是嵊州产的。
        张弥曼
        名片一
        浙江嵊州人,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职,1983年-1990年任所长。1965年-1966年、1980年-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2011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名片二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支持她们的科研事业。
        获奖者由国际科学界10位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评审团选出。今年的评审团主席是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她2008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是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五位中国女科学家。今年获奖的另外4位是:英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卡罗琳·迪恩、加拿大发育生物学家珍妮特·罗桑、阿根廷生态科学家艾米·奥斯汀和南非儿童健康医学专家希瑟·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