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三城一区”发力 34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19-08-23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已经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规模持续增加,从1996年的4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579.7亿元,增长了36.8倍 2018年有效发明专利量是2012年的3.5倍 新创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9.2%,较201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8月22日,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仁全在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上介绍。
近年来,北京高精尖产业为加快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活力。其中,“三城一区”主平台的建设情况引人注目,近三年北京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达到340余项。杨仁全称:“三城一区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
在今年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亦庄会场上,数字光芯独立自主研发的新型工业数字光芯片引发关注。这款芯片可用于工业数字曝光、用来形成电路板上的电路图和芯片上的晶体管图案,具有1000万像素分辨率,性能已达到国外同样用途产品的5倍。落地北京亦庄后,2020年有望提升到4000万像素,并实现设计、流片、封装、测试、集成、设备、工艺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在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数字光芯惊艳“出道”的背后,是北京经开区通过中试基地招商方式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北京经开区通过对接“三城”高校,发现了来自中科院这一项目的中试需求,依托已经挂牌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与验证中试基地,将项目吸引并落户,帮助企业跨越了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的“达尔文之海”。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小男介绍,目前经开区已经形成了“政府签约落地、孵化载体承接、企业自主对接”三种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的转化方式,近三年落地项目数量总计340余项。2019年上半年,更是与“三城”不断深化合作,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目前经开区已有15家创新中心实现挂牌,年内将实现大数据经济技术创新中心、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等5家创新中心挂牌。
“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支撑。近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巡视员姜广智称:“据初步测算,2018年十大高精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元。”
据了解,北京经开区通过强化政府间合作,联合海淀区各出资1500万元,参与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设立,攻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与中关村联合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采用1:1配套方式,共同支持生物医药项目转化落地。与北大、清华等7家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对接工作,共入库611项项目。
姜广智称,下一步将继续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2019年预算安排高精尖资金支持项目43个,带动社会投资约32亿元。加强资金、基金、人才等政策对项目的统筹支持。
对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北京商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下一步北京将加快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持续做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已经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审,我们要形成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杨仁全表示。
具体而言,北京将加速推进怀柔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规划报批程序。逐步建立规划落地保障机制,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细化、量化、具体化的实施方案,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时序,推动科学城功能与科学、项目、产业等同步规划建设。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科创基金运行机制,推动科创基金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并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绩效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真正打造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