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一场“相亲”、一支基金、一套制度, 让广州科技成果高效“转”起来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19-11-08
“对接会给埋头做科研的学者提供了‘向外看’的窗口和‘走出去’的渠道。”在参加了一场成果转移对接会后,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韩冬雪感触颇深。
韩冬雪所参加的广州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精准对接会,是广州市科技局所搭建的、让技术与企业、资本现场“相亲联姻”的平台。
广州聚集了全省80%的高校,截至2019年1月15日,广州高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965件,占广州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7.9%。如此丰富的科研成果“宝藏”,如何才能唤醒?如何才能落地转化呢?广州通过创办此对接会进行探索尝试。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带着项目来了
“中国包括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上远落后于国外。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实验室的样品变成产品甚至商品,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如何激发体制内创新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
钟南山一直致力于推动医疗科研成果转化。今年6月,以他的名字所命名的广州南山科创基金正式成立。这支2亿元规模的基金,采用“企业+技术+资本+中介机构”的模式,重点投资生物医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这是广州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精准对接会结出的硕果之一。
如何激发创新?广州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精准对接会通过搭建大平台,让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面对面“碰撞”火花,以破解“信息不对称”“资本难对接”等成果转化痛点。在这里,技术和需求方各取所需,技术者可输出成果,需求方则将成果落地转化。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an—Marie Lehn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等医药领域顶尖专家,都被对接会吸引,纷纷带着新项目,来到现场与投资机构、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深圳市欧盛自动化有限公司来到对接会上寻求合作。“广州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是我们选择来这里寻求合作的重要原因。”公司负责人坦言,“这里的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将助力我们打造‘一键部署’的高性能计算应用产品。”
至今,对接会已举办了23场对接活动,推动高校院所超2000项优质技术成果、10个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已有多项成果成功对接并达成合作。
“对接会将筛选出一批优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方、资金方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刘泉宝表示,一系列精准对接活动,将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带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设计,努力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不仅于此,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海鸥还尝试把对接会“引出去”,把其带到2019中国创交会、第三届广州创投周上。在2019中国创交会上,已促成多个项目与企业、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合作金额超3000万元。
明年引导基金放大到200亿元以上
今年9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上,广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6家首批拟合作机构进行了意向签约,合计申报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第一批子基金总规模75亿元,申请科技引导基金15.58亿元。一个月后,广州市科技局公布了引导基金第一批子基金管理人名单。
科技成果产业化离不开创投资金的支持。这是广州为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而推出的新举措。总规模为50亿元的引导基金,主要通过母基金方式,与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产业领域。目前,引导基金已启动运行,并实行常年开放申报,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了解到,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本引导力度,争取到2020年将引导基金放大至200亿元以上,带动超1000亿元社会资本,落实创业投资政策,加快集聚各类风投创投机构,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
目前,广州正在择优选择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和研发能力向社会转移,市财政科技经费连续三年每年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
与此同时,广州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联盟全年新增26家,累计166家,成员单位超过2100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建筑等领域。联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超过500项,实现成果产业化400多项,产生销售收入300亿元。
其中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全球首创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产线及设备自动化设计,提升设计效率50倍以上 光谱科学仪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出口美、德等国,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先例。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指出,下一步将会探索更多科技链接资本的模式,将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政策链有机结合,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奖励不低于70%
“大学、大院、大所、大平台、大装置是实现一个地区‘科学发现’的重要保障。在此智慧云集的地方,必将诞生大批科研成果。”王桂林表示,服务于地区成果的落地转化,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广州并非只停留在举办各种活动,“秀一秀”而已。而是拿出十足诚意,出台系列政策,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广州先后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广州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实施办法》《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科技创新“1+9”系列政策,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广州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是不低于70%,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已达90%以上,远高于国家和广东省的规定。
这让科技人员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的脑机协同技术相关专利成果作价3676万元,落地广州产业化,转让所得的85%奖励就给了研发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科技局制定了《关于开展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的工作方案》,并邀请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省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参与试点,在广州的五山—石牌高教区打造“广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汇集科技成果11670项,为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支撑。
“目前,广州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三部曲’,包括法律修订、制定配套政策和部署具体行动三个环节。”中山大学产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郭瑞董事长认为,这激发了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