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成果转化“转”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19-11-25
湖北是科教大省,也是科技成果产出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科技十条”“自主创新条例”“省专利条例”“科创20条”等30余项繁荣科技创新政策,加速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为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法制保障,省科技厅积极推动《湖北省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广泛开展省内外成果转化政策调研,将成功经验制度化、法律化,进一步加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近几年,湖北每年转化科技成果100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也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创新成果。科教大省湖北,正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中“转”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引进清华大学科研团队
“招来”科技成果直通车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的战略合作协议,11月13日,由清华大学、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省委军民融合办主办,湖北技术交易所承办的“湖北省·清华大学产学研专场对接会暨2019年科惠行动清华专场”在武汉举办。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不仅是湖北省与清华大学产学研对接的首场,也是清华大学采取校外集中对接方式的首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科技厅也将以此为契机,为清华优质成果转化落地湖北保驾护航,并给予大力支持,科惠网也将对专家成果全程跟进,做好“保姆式”服务。
力促清华大学科技资源落地湖北,服务于湖北省创新高质量发展。近一个月来,湖北技术交易所与清华大学异地协同、紧密对接,清华大学科研院和湖北技术交易所开展了大量的湖北技术需求和清华专家团队匹配邀约工作,12个清华大学专家团队代表走进湖北,以科惠行动为载体,针对湖北企业技术需求,与企业“面对面”“一对一”洽谈,助力湖北产业创新发展,为企业出谋划策,共同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并联机器人理论研究与装备研制技术、电磁超声导波缺陷检测仪、生物活性分子合成新方法、智能感知与物联网天线、工业VOCs气体生物控制技术……通过前期沟通对接,清华大学针对湖北省产业特点和企业技术需求,带来了系列适合落地湖北的成熟应用成果。
来自武汉、黄石、荆州、荆门、潜江、鄂州的50余家企业在现场就各自技术需求进行了对接。其中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湖北医药学院提出了拟投入金额高达上千万的技术需求,在活动中与清华大学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精准对接。对接活动分为提前匹配对接、活动现场洽谈、会后实地诊断和组织企业进清华四个阶段,湖北技术交易所将全程跟进项目落地。
11月6日,2019年科技成果直通车(湖北站)光电子专场活动在武汉举行。来自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携各自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这场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省科技厅、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承办的活动,吸引了省内外近200家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型企业参与。
据悉,今年以来,省科技厅已组织15场科惠行动,通过相关政府部门联动“搭台”,为省内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出“实招”,助力湖北省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
自主研发生产OLED发光材料
“固体黄金”打破国际企业垄断
在墙面上贴层薄膜,打开开关就能发光照明 看似普通的汽车挡风玻璃,通上电就能显示导航地图 手机可以卷成轴藏进袖口,电视可以薄如纸挂在墙上……这些原本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因为OLED技术而逐渐成为现实。
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王磊领军的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成功研发出一系列OLED核心发光材料,还顺利实现其产业化,成为全省唯一、国内少有的OLED核心材料供应商。眼下,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投资建设的最新一代OLED显示屏生产线量产在即,武汉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显示领域产业链最完整、生产技术最先进、产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整个OLED产业链上,发光材料制造处于产业链最上游,也最为核心。”王磊介绍,如果国产发光材料的研发生产没有突破,就很容易被别人“卡脖子”。
多年来,OLED发光材料制造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我国手机企业想要买入,处处受制于人,甚至直接制约了国产手机的更新迭代。2008年,王磊从中国香港回汉,加入华中科技大学主持OLED发光材料的研发工作。当他想效仿美国、中国香港做法,推动成果转化时,却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走完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至少要一年半,而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一项新技术放上一两年或许就会变成废纸。
2013年初,湖北省制定出台了《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23项具体举措。此后,“科技十条”“科技创业十条”“新九条”《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接连发布,降低初创企业成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初创企业,推动一大批科技人才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一线,让荆楚大地涌动创新创业潮。
一系列利好,加速了OLED发光材料技术在湖北转化。2013年,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王磊担任董事长、首席科学家。
经过6年努力,通过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荧光材料、磷光主体材料和电子、空穴传输材料等新型OLED材料的生产供应商,拥有40余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掌握了核心OLED材料的生产、提纯等工艺。
据悉,由尚赛光电自主研发的材料提纯设备,一天能生产1公斤发光材料,售价达20万元,可谓是“固体黄金”。目前,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可生产两到三个OLED生产线所需的发光材料,随着研发工作的不断推进,将生产出更多能够满足产业化需要的发光材料,从而逐步取代国外进口产品,彻底实现国产化替代。
成果转化“全面开花”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明确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明确,三年挖掘企业需求3200余项。积极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服务科技创业一线,培育科技创业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五年来从3605亿元增至5900亿元左右,增加了63.7% 大力加强企业转化载体建设,2017年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全省新增科技创业企业5638家。
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展开,通过企业技术需求挖掘、需求可行性分析、专家精准匹配、线上定向推送、现场“一对一”对接等措施,三年共走访企业挖掘需求开展3200余项,举办“科惠网专家市州行”活动38场。
成果转化效率质量同步提升,三年转化科技成果4012项。坚持“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建立机制”四措并举,加速科技成果在省内转移扩散。积极推动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省2018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到1237亿元 武汉市2017年吸纳转化技术成果430.27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深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呈现“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三年共转化科技成果4012项。
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构建全省技术交易网络。积极筹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利用“互联网+”倍增效应和线上线下协同效应,线上构建了以科惠网为核心、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平台为支撑的全省技术交易网络,实现了中部中心各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线下构建了“武汉城市圈+襄阳+宜昌”的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圈,促进了全省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共享。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建立“科惠精品”发布制度,协同融资和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部第一。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培育,推动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等各类服务机构竞相发展。对认定国家级和省级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予以优先支持,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通过科技成果挂牌推广,鼓励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对成功促成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给予培育后补贴。
同时,建立了常态化、长期性的技术经纪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目前全省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中部第一),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9家,累计培训技术转移专业人员2000余人。2018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28835份,成交金额达到1237.1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社会资本参与度不断提高,缓解企业成果转移转化融资难。改革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方式,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创投基金参投等多种形式,吸引金融资本、创投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聚集。通过举办活动、打造平台、开拓路径等方式,缓解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截至目前,省创投引导基金共有参股子基金23支,总规模超过50亿元 参股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382项,投资总额达26亿元。
数读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明确,三年挖掘企业需求3200余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五年来从3605亿元增至5900亿元左右,增加了63.7% 大力加强企业转化载体建设,2017年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全省新增科技创业企业5638家。
全省2018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到1237亿元 武汉市2017年吸纳转化技术成果430.27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深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呈现“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三年共转化科技成果4012项。
全省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中部第一),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9家,累计培训技术转移专业人员2000余人。2018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28835份,成交金额达到1237.1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省创投引导基金共有参股子基金23支,总规模超过50亿元 参股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382项,投资总额达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