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创新驱动 合肥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0-11-27
近年来,合肥将工业作为立市之本,把制造业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通过创新驱动,推进制造强市建设。2016 年,国务院关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将合肥确立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而在赛迪顾问《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中,合肥市位列全国126个重点城市第14位。
战新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合肥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18 年规上工业增速11.3%,增幅居省会城市第2位 2019 年增长8.6%,居省会城市第3 位。截至目前,合肥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两千户。
合肥市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统计显示,2016年~2019 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41.4%提高到88.9%,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6 年的12.1%提升至2019 年的24.5%。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6 年的30.4%、54.8%,分别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49.1%、58.5 %。
主攻“芯屏器合”“集终生智”
合肥市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合肥市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已拥有家电、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 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3 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产业核心竞争力集聚,合肥市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思路,主攻“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引领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能级提升,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
通过产业链建设,合肥市家电产业占据国内近20%的市场份额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面板出货面积占全球比重5%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聚800 余户企业,以总分第一成绩中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基地分包” 集成电路产业拥有存储、驱动芯片2 个产品线方向的12 英寸生产线,成为唯一获批的“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光伏产业及应用规模均居全国前列,2019 年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品总出货量达33GW 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笔记本电脑年产量全国领先 联想合肥基地PC 机下线突破1.4 亿台、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
创新驱动,产业持续转型升级
制造业发展的背后,是合肥市持之以恒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合肥市围绕智能、绿色、精品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同时,合肥市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载体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制造业产出。
合肥还以产业需求为指引,联手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主攻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统计显示,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已超过1400 家。而现已建成的13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涵盖了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光伏、节能环保等制造业重点领域。
此外,全市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现已拥有50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目前全市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占全市总量70% 。2019 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0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8.7%。
将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下一步,合肥市还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文化创意、网络安全等省级、市级产业集群梯次升级,力争更多产业跻身国家队。同时,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中国声谷”“中国软件名城”“光伏第一城”等制造业名片。
合肥也将继续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加快产业价值链跃升。同时,合肥将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中子技术、超导技术应用、第三代半导体、精准医疗等,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有序衔接,加速市场应用、产业链构建协同推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未来,合肥将形成2~3 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