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湖北:争创两大中心 打造科创策源高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湖北:争创两大中心 打造科创策源高地

供稿: | 2021-02-18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在迈向科技强省的征程中,有哪些优势?将如何布局落子?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如何担当重任?将会产生怎样的蝶变?

      即日起,本报推出“打造重大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系列报道,多方位展示在科技领域大胆创新、破解难题的“湖北探索”“湖北作为”,敬请关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推进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科技成果转化。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研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做中国原创的、自主的科研。

      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提升湖北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我省正积极布局武汉光源、神农设施、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农业微生物设施等大科学装置,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优势领域组建一批湖北实验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钱变纸”“纸变钱”能力,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初衷,力铸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有底气 创新资源多、潜力大

      一块普通的导电玻璃,用丝网印刷技术,分三层刷上二氧化钛、二氧化锆和黑色的碳电极,再填充一些钙钛矿材料,就能在家里发电。一个外形像电话亭的大数据光盘库,里面最多能放12240张光盘,每张光盘存储量达到128G,其总容量超过了1.5P(1P是1T的1000倍)……

      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韩宏伟教授团队研发的“印刷太阳能”,比传统太阳能转化方式更高效、更便宜。谢长生教授团队研发的大数据光盘库,量产后,成本仅为硬盘的50%,保存周期至少30年。作为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站在光电子创新的潮头,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

      像这样高端的科研成果,荆楚大地每年都会给人惊喜,而一年一度的科技奖励大会获奖项目,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科技人员首次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8项成果(通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我省主持完成14项,主持项目获奖总数仅次京沪居全国第三。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科研基础厚实。目前,湖北建有国家研究中心1个、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数量全国排名第四),省级重点实验室181个,建成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建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全国排名第四),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个。

      2020年,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87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6%,同比“十三五”开局之年增长103.3%。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介绍,“十三五”时期,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实效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科技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多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湖北全社会Ramp D投入由561.7亿元增至957.88亿元,Ramp D人员由22.1万人增至28.55万人,科研机构由2245家增至367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4.3件增至10.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5028.94亿元增至8922.8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由3317家增至104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30.1亿元增至1687亿元。

      《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9》显示,湖北省基础研究竞争力排名第6位,在地球科学、测绘科学技术、水产科学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研究实力全国领先。

      日前,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创新能力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

      补短板 加速建设大科学装置

      北京、上海直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沪、皖、浙等地先后组建上海张江实验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 南方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地抢抓机遇,力争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大科学设施集群—创新集群—科学(技)城”。

      主持完成《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9》的科技大数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钟永恒研究员介绍,湖北是老牌科研大省,家底丰厚,但高层次、顶尖级、战略性的大平台和大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直接影响着我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建,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我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形成更大竞争优势。

      时不我待,形势逼人。湖北急起直追,加快补短板。

      今年1月,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武汉光源”,将分阶段建成世界领先的第四代低能区同步辐射光源和中能区同步辐射光源。

      集成现代多维组学、基因操作和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的“神农设施”,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牵头,预计一年内完成预研,目前已建成智能温室,完成作物CT等关键设备样机研制。

      脑科学、肿瘤免疫学、临床诊断等前沿研究的核心装置“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创新研究院共同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预研。

      集成农业微生物超通量、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技术方法的“农业微生物设施”,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和样机试制,预计四年内同步完成预研和建设工作。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还有岩土模拟设施、沼山设施、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项目、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正在积极推进中。

      强引领 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如果说武汉是湖北科技创新高地的皇冠,那么,光谷无疑就是武汉最亮的一颗明珠。

      在光谷这片创新热土上,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0多名两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家国家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约占全省60% 在“光芯屏端网”、生物、智能等领域,集聚了中国信科集团、长江存储、人福医药、东贝集团、科峰传动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在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中,令人耀眼的光谷,必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记者获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协同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引擎工程。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在总体定位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坚持区域聚焦、要素集聚、两链融合、协同发展的发展原则,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全国科创中心和武汉东湖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大走廊。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在发展目标上,202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区域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创新成果,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创新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智能产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203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湖科学城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辟新域 组建“1 N”湖北实验室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湖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一批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湖北实验室正在组建中。

      在光电科学领域,湖北将对标国家实验室,围绕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等领域,开展从“0”到“1”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湖北省“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为“武汉·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提供战略支撑 在空天科技领域,湖北将围绕国家自主可控的空天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科技创新和集成性、融合性产业化实践 在生物安全领域,湖北将聚焦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前沿基础研究 在生物育种领域,湖北聚焦现代生物技术前瞻性基础研究以及现代种业绿色健康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的重大突破。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湖北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基础条件成熟,组建的湖北实验室采取“1 N”的建设模式,由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共建,形成“核心 联盟”的创新格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

      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湖北,正在“创新赛道”上全力提速!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