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突围“卡脖子”技术,科技创新划定施工图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1-03-10
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成为今年两会上的高频词。
3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包括今年,我们要加快科技的自立自强,包括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宁吉喆介绍,“十四五”规划有一个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还要力争投入强度超过“十三五”时期实际 “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经费的投入也是增长比较快的,R& D占GDP的比重去年达到了2.4%,“十四五”期间要力争超过这个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表示,不管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等,都凸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这也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一个感受”。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在3月8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必须要过硬。“我们今天经常讲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
王志刚说,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创新的比重和位置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格局也正在形成。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包括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立基础研究中心和平台等。
作为今年两会上的热点,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王建宇说,“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这是在研发经费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划定的目标。另外,今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也说明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在王建宇看来,不管是10.6%还是8%,这些科技创新指标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以及基础研究。“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首次超过6%,十四五期间提高两个百分点是不容易的。”他说,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它们的基础研究比重有的在15%~20%,所以我们的基础研究应该小步快跑不断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认为,我国目前的研发经费总量不低,但是在投入构成方面还需要改善。“我国的R& D总量很大,不过如果按照投入结构来看,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目前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还不足,缺乏从零到一的突破。”
李林表示,科学的难题需要很多基础研究才能攻破。“‘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要实现年均增长7%以上,就意味着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将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这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说明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我认为,我们的科技事业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244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4%,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纲要草案》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要大于7%。按7%年均增速来测算,到2025年,我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将达到37582亿元。
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
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这就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发言。
苗圩说,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他提出四点思考和建议,包括进一步统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认识 加快健全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还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加快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发挥新型举 国体制优势的新路子,强化科技、产业等部门协同。”苗圩说。
《纲要草案》明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王建宇看来,《纲要草案》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点,是关于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方面,并没有说我们要去突破很多领域,而是只确定了几个主要的方向,集中力量和资源去攻克。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就如何解决芯片“卡脖子”的提问作出回答。
周玉梅表示,集成电路是一个人才、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同时它也是一个按照摩尔定律快速迭代的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产业。我们国家跟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差距,更需要加大加快投入力度,作出我们国家对产业的贡献。周玉梅呼吁,希望有更多目光关注集成电路产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3月8日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工信部将从几个方面加强工作:第一点就是保持产业链完整。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把弱项和短板补齐,使得在任何时候,制造业都是支撑,都不能“掉链子”。
为科研人才减负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技人力资源是推动各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
在李林看来,我国在开创性、引领性、无人区的创造力还不够,同时科研人员在这方面获得的支持不稳定,“给科研人员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能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研究,如果一个科研人员为了生存而做科研,他就可能要在短期内看做什么东西容易出成果,继而去申请项目,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现在这些问题都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王建宇表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目前竞争性的经费偏多,稳定支持的部分偏少,可以增加稳定支持的部分,让这些科研工作者有更多固定的科研支出。今年,他也提出了关于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的建议。包括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明确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中对人投入的比例等。
“一个好的政策能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政策落实十分重要,希望能在实操层面加快落地。”王建宇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表示,现在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操和落地的效率。“政策涉及的部门很多,在落地的过程中就需要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有了好的顶层设计之后,在操作层面上希望能更好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