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变“制造大省”为“制造强省”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1-03-16
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近数百年的发展中,制造业始终扮演着促进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甚至文化进步的主角。江苏是中国近代制造业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后,经过乡镇企业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等阶段,江苏的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至2020年底,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到4万亿元左右,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
在新发展阶段,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江苏只有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才能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
制造业的竞争从来就是国际经济竞争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早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就以英国、葡萄牙两国关于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为例,揭示了在制造领域比较优势就是竞争优势。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其强大的竞争力源于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江苏在大量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后,以低成本为比较优势,以优惠政策为先导,以开发区建设为平台,以国际品牌代工为基本模式,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大省。江苏制造的产品因其国际竞争力畅销全球,江苏也成为国际贸易大省。但是,建立在低成本比较优势上的江苏制造,其真正的竞争力实际上是由国际技术、国际设计、国际品牌支撑的。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历史经验看,江苏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制造业技术进步。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江苏在许多制造业领域存在的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江苏制造业发展最大的隐患。由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江苏大多数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中低端位置,前端设计、关键工艺、关键原材料及关键设备由欧美发达国家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核心零部件未能完全“国产化”,对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权,随时存在“断链”的风险,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完善。以药品制造产业为例,江苏的化学药大多是在跨国药企核心技术基础上修饰、优化后的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的基因诊断、干细胞治疗、激酶抑制剂等核心技术研发涉及不多、创新水平不高,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困境亟待破题。
从全国排名看,江苏的技术创新是走在前列的。但这个排名在“国际竞争力”要求面前是远远不够、甚至是没有意义的。新发展格局下,江苏要在国内循环中起到龙头和引领的作用,要求江苏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不能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更不是基于超大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如支付宝、共享单车等,而是要建立自主自强的技术体系,需要向技术向的前端发展。近期特别需要解决的是有可能“卡脖子”的技术,而从远期看,前瞻性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应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与应用性强的技术不同,它们与基础理论、基础研究联系紧密。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必须关注与此类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从0到1”的创新,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才能使应用型技术源源不断涌现。作为科教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应该比其他省份在这方面更有条件,通过建立重大技术创新的“举省体制”,为江苏制造建立更高的平台。
二是建立自主、强健的制造产业链。在分工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产业链日益延长、产业体系日益复杂。江苏制造要形成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强健可靠的产业链。从现状看,江苏制造业产业链存在上下游衔接不足、互动不够的问题,表现在原料、装备、制品及应用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尚未形成“一体化”产业链,阻碍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以石墨烯产业为例,江苏优势企业的布局重点是下游应用,在产业链中较为核心的上游制备环节布局较少,技术薄弱,导致产业链话语权低下 而纳米材料产业则集中于上游的制备技术领域,下游应用领域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建立自主、强健的制造产业链,关键在江苏企业和企业家的发育和成长。所谓自主的制造产业链,不是违背分工规律搞大而全和小而全,而是在优势的领域形成龙头企业,使之承担“链主”的作用。应该说,江苏加工制造的能力很强,但可以在全国承担“链主”作用的企业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制造业某领域担任“链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企业创新不活跃、能力不强。江苏大部分专利申请人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相对较少,与此相对的,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列的专利申请人多为著名的跨国创新企业。这与江苏高校院所众多的优势有关,但企业主体参与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的问题,也成江苏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纳米材料为例,我省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产业化程度却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专利不在企业而在高校科研院所,阻碍了产业化进程。二是企业资源整合的力量不强。江苏的国有企业因体制和目标的约束,在制造领域整合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受权力公平性的影响,以非公有制制造企业为主整合社会资源有很大的难度。后起的民营企业因其规模小、影响力弱,很难成为行业龙头。三是江苏制造的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的控制力取决于一国在该产业所拥有的产品。美国信息产业的控制力,除了拥有原创的技术外,还在于其优秀产品。优秀产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优质材料只是产生优秀产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优秀的人力资源、科学的规章制度、可靠的质量体系、长期的市场和品牌培育都是必要的。要做到这一切,需要优秀的企业家把握全局。而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家对江苏而言,则是相对稀缺的资源。
没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企业家,就难以产生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企业,就不可能在制造产业链中占据控制地位,当然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江苏要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使之健康成长,更要使之高质量地成长。政府要在创造企业公平发展环境方面继续拿出有力的举措,给企业家以足够的尊重,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要根据各地、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实际,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差异性地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江苏不仅要在引导、培养本省企业家方面有更多更好的举措,还要有更多更好的举措吸引省外、国外的企业家到江苏创业、兴业,使江苏成为企业家高地。
三是以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提升江苏制造。江苏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需要长时间追赶才能达到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发展格局中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发展,而是指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制造水平的提高,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利用超大市场的优势,尽快提高供给质量,以先进产能吸引国际资本、跨国公司,实现与我国资本和企业的再分工和高水平合作。二次大战后日本与韩国经济起飞中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证明了这一路径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某些发达国家出于对中国崛起无根据的恐惧,力图将中国排斥在国际经济体系之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一企图是注定不能成功的。而国际分工和合作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江苏要利用资金、人才、政策、环境等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制造的技术和管理,尽可能通过嵌入的方式锁定与国外制造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加快学习和消化吸收,通过再创新形成有特色的江苏制造、江苏产品、江苏品牌、江苏企业,从取得在国内循环的竞争力入手,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