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杭州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1-04-30
时隔一年半,杭州再度就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门召开大会,锚定目标齐发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2019年9月,杭州曾召开高规格的会议,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4月28日召开的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未来工厂”建设推进大会,又为我市部分优秀企业进行授牌,发布“未来工厂”政策,对构建“2+4+3”工作体系进行部署。
两个重大创新 ——探索打造“产业大脑”、建设“未来工厂”
如何理解“产业大脑”?“产业大脑”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政府侧数据与市场侧数据融通互补,促进市场侧内部数据有序交换,按照“大场景、小切口”的原则,加快核心业务梳理和应用场景谋划,全面优化经济服务和治理效能。
比如,我市已建设“一键入园”应用场景,着力解决企业实地走访选址耗时长、信息不全面、落地决策准确率低的痛点,实现全市各类园区平台在线可找、可比、可看、可落,为企业入园提供了一站式、集成化服务。
“要让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在杭州充分涌流,真正做到凭亩均论英雄、为发展配要素。”会议指出,探索打造“产业大脑”,要强化资源要素精准配置,深化产业链发展精准赋能,提升政府精准服务能力。
其中,“一行业一大脑”就是产业链精准赋能的方向,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生物医药、化纤服装、化工等已经在积极探索。比如,建德市组织区域内重点化工企业参与化工大脑建设,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设备零部件的联储联备,已完成备件领用75件,占全省的94%,有效降低了采购资金和库存压力,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
产业雷达、政策沙盘等场景建设,可以全方位提升政府服务企业、调节市场的能力。比如,“产业雷达”已上线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4条产业链,可看到上游原材料、产品研发生产、产品流通、终端市场四个环节的细分产业情况,并对其中的卡脖子环节和市场机会进行分析监测,并以此为基础发布技术攻关、招商引智清单。
如何建设“未来工厂”?“未来工厂”是推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的理想范式,是实现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蓝海。
今年2月,我市已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对总体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进行了规划与布局,并明确提出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六个场景。
未来工厂也有一些基本形态:柔性工厂、平台工厂、孪生工厂、黑灯工厂。
柔性工厂,指企业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开展分析,破解预售预测难、快速反应难、消化库存难等效能痛点,实现智能调度和小批量柔性生产。
平台工厂,指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流量、营销优势,以“订单引流”为引擎,对接本地优质制造商,帮助制造商进行数字化改造、供应链梳理,打造统一品牌效应的平台工厂。
孪生工厂,指企业运用数字三维技术在虚拟空间构建现实对象的“克隆体”,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虚拟样机、数字化虚拟工厂等方式进行验证与优化,使产品工艺研发周期大幅缩短、成本大幅降低。
黑灯工厂,指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5G、AI、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深度自感知、精准控制全流程、优化决策全要素,真正做到“生产无人化、管理智慧化”。
“要有风起于青蘋之末的敏锐性,善于发现、挖掘和提炼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生事物,按照多跨融合的思路推动集成创新。”会议指出,要组织广大企业通过分行业、分层级、分区域的比学赶超活动,放大点上经验,促进整体迭代,努力使“未来工厂”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作推手,成为推进数字化改革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四项推进机制——重大产业平台、科技自立自强、绿色更新改造、营商环境优化
重大产业平台,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会议要求,要抓住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契机,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平台新体系,增强平台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战略性平台要突破攻坚、超常发展,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功能区、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加快形成集聚效应,打造极具辨识度、竞争力的战略平台。涉改区要乘势而上、提级增效,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高标准,加快谋划一批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平台,培育形成若干个支柱性产业集群。园区型平台要做精做专、提升档次,注重多元主体协同、完善产业配套,从“开发土地”转向“经营空间”,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发展”,打造一批转型升级示范园、小微企业园等特色化专业化园区,今后五年要新增制造业小微园100个以上。
科技自立自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议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基础研究要更有为、技术攻关要更有力、成果转化要更有效,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迭代升级,今年确保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揭榜重大科技技术需求和项目100个,三年推广应用首台(套)产品100项以上。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市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低碳示范点体系,鼓励重点行业、园区、企业率先提出碳达峰计划,加快推进一批率先碳达峰示范试点项目。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构建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建设“能源碳效码”,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降碳。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市将对照国际一流标准,对应制造业发展所需,全力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充分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在线行政服务中心,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体系,深化开办企业“分钟制”、项目审批“小时制”、用水用气报装实现“零材料”等改革。利用“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推进惠企资金秒达市场主体,实现全市企业百元产值经营成本继续保持全省最低、全国领先。建立企业帮扶解困闭环机制,当好“24小时不打烊”、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三大要素保障——土地、资金和人才
在要素保障方面,这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深化工业用地“云上供地”、100%“标准地”供地。确保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不低于300平方公里、每年工业用地出让不少于10000亩、每年工业用地出让占比不低于30%,做到让土地等企业。
要设立市级产业投资公司和千亿规模的创新引领母基金,全面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力争全年撮合企业融资金额1000亿元以上。
要全面实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力争今年新认定制造业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25个、杭州工匠30名。聚焦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着力降低产业工人生活成本,加快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增筹集公租房不少于5万套、交付使用蓝领公寓不少于4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