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湖南株洲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湖南株洲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供稿: | 2021-11-09


      时值深秋,株洲市荷塘区金山科技工业园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机器轰鸣声中,一根根钢梁成功吊装。昔日的荒坡早已推平,投资100亿元的三一智慧钢铁城拔地而起。

      推倒、重塑,这两个关键词高度浓缩了株洲过去5年的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株洲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中获得“新生”,跃升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新城,迸发出澎湃新动能,正全力向“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奋进。

      淘汰旧动能,为未来蓄势

      俯瞰株洲,旧城新颜。

      城北清水塘,企业搬迁腾空的土地上,新建的清水塘城市公园花红柳绿,清水塘大道、清霞路等主次干道纵横交错,绿地生态智慧科技城、三一石油装备产业园建设正酣。

      株洲清水塘,中国版“鲁尔区”,5年前完全是另一个模样。烟囱林立,空气中弥漫异味,霞湾港被称为“五彩河”。

      清水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八大工业基地之一,15.15平方公里内聚集数百家冶炼、化工企业。粗放式发展沉积数十年污染,工业废水排放量曾占全市总量30%,重金属污染排放占全市90%,威胁湘江中下游1000多万人饮水安全。

      当“株洲之光”成为“株洲之痛”,株洲市委、市政府不看眼前看长远,面向未来谋发展,坚决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

      在全国21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中,清水塘涉及人员最多、情况最复杂、任务最重。为确保搬迁改造顺利进行,200多名党员干部常驻一线、挂图作战,创新“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模式。到2018年底,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到位,3万职工、3万居民妥善安置到位。

      历经污染之苦、发展之惑,株洲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意和内涵,算好民生账、长远账、生态账,勤做“加减法”。

      转型升级,以“减”为进。在全市大力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全市域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00余家,关停畜禽养殖场1857家。

      绿色发展,“加”补动能。积极培育新动能,加速打造中国动力谷,加快建设17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一批过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或竣工投产,新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烟囱倒下,优美山水再现。株洲空气综合指数实现“连年降”,2020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17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十、全省第一。湘江株洲段水质2016年从Ⅲ类提升到Ⅱ类,渌江水质2020年提升到Ⅱ类,实现“全域Ⅱ类水”。

      绿水青山入眼来,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屹立在湘江之滨。

      打造新优势,为发展蓄能

      转型升级,重塑产业,株洲吹响“冲锋号”。

      基于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动能培育靠什么?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

      以火车头精神为城市精神,株洲志在前列,勇于创新。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平台积淀乘势而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打造创新平台、攻关创新技术、培育创新企业、引进创新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的科技创新能量。

      由刘友梅、尹泽勇、丁荣军3名“本土”院士领衔,全市聚集2万余名技术人才,搭建538家创新平台,建成湖南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株洲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是全省唯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的市州。2020年,株洲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73.85亿元,占GDP比重为28.1%。株洲城市创新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

      坚持谋先,持续领先。过去5年,株洲突破磁悬浮、永磁电机、高端PI膜等关键核心技术140余项,研制高铝超薄玻璃、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国内首创产品120余个。

      株洲深度考量本地产业优势,从更高视野挖掘发展潜力,以产业链为抓手,紧跟定位,全面强链、补链、延链,逐渐构建起丰富的产业链生态,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效之路。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中国瓷都”醴陵推广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力促陶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服饰产业借力电商迅猛发展,成为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后第二个过千亿元产业集群。

      老工业“转”出新机。位于长株潭一体化核心区的云龙示范区,建成湖南数据湖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蓬勃。渌口撤县建区后,迅速崛起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短短数年,株洲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汇集上下游80余家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株洲全力部署以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应用,为产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株洲制造”加速向“株洲智造”转变。

      以产业链思维抓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株洲将现代产业体系细化为17条具体的产业链,推行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三线作战”的联动创新模式。

      模式高效,产业裂变。株洲田心,“中国电力机车摇篮”变为“黄埔军校”。在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三大主机公司的引领下,株洲汇集300余家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主机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3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工业“大哥”前头带路,企业新秀闪亮登场。

      一个月前,湖南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的轻载重四轴机器人下线交付,订单不断。这家2016年入驻株洲的企业,一年一个台阶,今年前3季度实现产值43.9亿,同比增长86.6%。

      狭长的株洲地域上,6000余家工业企业开足马力,勇创新、求升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8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家,总数居全省第二。

      转型升级有的放矢,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中国动力谷”名声日盛,17条优势产业链齐头并进。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不降稳升,年均增长7.0%。

      过去5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总量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该市成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市30强”。

      咬定新目标,向“名城”迈进

      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株洲扛起历史重任、发挥主力作用,着力在“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上发力,奋力打造中国先进制造版图中的典范城市。

      目前,株洲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拥有37个,是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主导产业优势更优,新兴产业后发赶超,株洲工业的“比较优势”升级为“整体优势”。

      高质量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迭代的新起点。

      今年来,深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株洲,迸发出更加强大的领跑力量。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下线 高原复兴号跑上西藏高原 三一集团、大汉集团、大明国际联手共建株洲三一智慧钢铁城……无论是产业项目“金种子”的萌发,还是顶尖技术、产品的“开枝”,都意味着株洲的“筋骨”更加强壮。

      “十四五”开篇谋局,株洲提出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

      锁定目标,不辱使命。未来5年,株洲的综合实力将更加雄厚,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活力全面提升,打造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力争新增2至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到15%,全市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台阶。

      蓝图绘就,蓄势而发。株洲瞄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强市目标,聚焦优势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构建“3(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3(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汽车与零部件)+2(一批传统产业、一批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株洲制造业的发展能级和水平。

      理想渐成现实。今年,株洲经济呈现“高开稳走、动能增强”运行态势,前3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7.1亿元,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制造业增长15.2%。

      保持领先,乘势而上。持续在“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上发力,株洲先进制造业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先进制造版图中的典范城市正迎面走来。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