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青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预计年底技术合同成交额破700亿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4-06-17
最近,一项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青岛目前在册技术经纪人已达1854人。技术经纪人被喻为从技术到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催化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不断壮大的技术经纪人群体,就是青岛锚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共生的缩影。
新质生产力来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去,才能真正将科技创新转换为产业创新,将前沿成果转换为新质生产力。
青岛一直探索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青岛面向产业真实需求,出台“实实在在”的奖补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在产出优质成果的同时实现“就地转化”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青岛抓住关键环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长链条”中的每个节点顺畅衔接、高效协同,让单个环节各自的“冲刺跑”转化成各个环节之间的“接力跑”。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青岛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了更加强劲的引擎。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超过630亿元 按照规划,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将突破700亿元。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让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坎”,要么是高校院所“闷头”干出来的成果过于“高大上”导致企业用不上,要么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难以精确传递给高校院所,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与科研供给之间存在脱节状态,阻碍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青岛从找准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需求入手,巧妙为科技成果转化破题。
搭建“对话平台”,打破信息壁垒,青岛在全国首创了云端研发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把来自高校的成果、技术和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云”聚在一起。在大数据的“牵线”匹配下,企业家、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可以在云端进行高效交流,实现供需精准“卡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青岛新奥燃气有限公司的业务正从液态天然气站往加氢站方向布局发展。为此,企业相关负责人登录云端研发中心,发布了一项名为“寻找储备氢能相关技术资源”的需求。记者看到,该需求发布以后,系统自动抓取了“氢能”“燃气”“加氢站”等3个关键词为标签,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迅速为其匹配了30多项新技术,还贴心地给出了提示:来自华商氢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技术成果匹配度达90分以上。在如此精准的“牵线”下,项目开展自然水到渠成。
在“云端”,企业可以通过“上云”链接外部创新资源,专家们的新技术、新成果也有了更“对口”的转化渠道。截至去年年底,“云端”已经汇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项技术成果,对接的产学研合作已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落地的“目的地”。以企业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开展研发活动,近年来,青岛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出题人”和“阅卷人”角色,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良性循环。
面向龙头企业,青岛通过政企共同出资等方式支持它们“挑大梁”,围绕关键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进研发、转化活动一体化进行。例如,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获批的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尔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形成4300多个工业机理模型,孵化了160多个AI创新应用,实现了对7个行业共220多家企业的创新赋能。
面向科技领军企业,青岛鼓励它们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主体一起组建创新平台,加强研发、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围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不久前,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行业首款具有维持血脂健康水平功效的磷虾油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这是企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打造研发平台,不断围绕南极磷虾高值利用开辟的“新赛道”。
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在这样的逻辑下,青岛正逐步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学家更好地服务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冲刺跑”变成“接力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链条长,仅在某一个环节上“百米冲刺”是不够的,需要形成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的“接力跑”。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那些容易“掉棒”的高风险环节,青岛提供了格外细致的关心与呵护。
去年,青岛出台相关政策,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头部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牵头组织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原理或技术可行性分析、中试熟化、样品样机生产、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等验证服务,通过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成果市场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为初创企业“填平”创新到产业之间的转化“鸿沟”。青岛在全国首创的“硕果金”政策,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支持孵化载体持股孵化,帮助企业度过技术落地的“起步期”。在企业有多款三类医疗器械进入注册流程的关键阶段,青岛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硕果金”500万元的支持。此后,健新医疗研发和技术落地速度显著加快,很快便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双引擎动态混合能量手术系统”,在第六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海外专场赛中摘得初创组桂冠。
提供“一站式服务”,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功不可没,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便通过创建孵化平台和公共研发平台来破解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难题。“我们以成果育成转化为核心,建设了梯度式育成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累计孵化了500余家企业。”市工研院院长滕云枫说,“此外,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配备了40余台(套)高端研发服务设备,能够整合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中试、工程化开发、检验检测、协同研发、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累计服务企业400余家。”
“我们要生产的这款关键零部件是典型的薄壁零件,两侧对称,最薄处为浅凹槽底部,刚性很差,对整体表面粗糙度、两侧面平行度的技术要求都很高。”在市工研院,记者目睹了磐维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培亮如何向工作人员诉说企业的创新需求。他告诉记者,如果是他们企业自己加工这种零部件,需要使用特殊刀具,不仅处理难度大,而且成本很高。幸运的是,公共研发平台提供的特制夹具和多种特殊刀具,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还极大节省了企业生产的时间和成本。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还需要摸清青岛的科创“家底”,突出城市的发展“长板”。海洋科技是青岛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长板。近年来,市科技局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实施“海创计划”,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市科技局海洋处处长李德强介绍,为了鼓励海洋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力转化,青岛聚焦海洋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采取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以最高每项500万元的支持额度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 鼓励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以最高1000万元的额度,支持开展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例如,在科技资金支持下,青岛中科国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加速实现了轻型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并进一步打造了面向轻型燃气轮机应用的综合试验平台,弥补了我国轻型燃气轮机试验不足的行业短板。
此外,青岛去年启动建设的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也锚定海洋领域技术要素加速流通,以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的方式,打造“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青岛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让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顺利“变现”,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成为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