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在全国率先设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青岛市科技局多措并举,助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4-06-18
6月17日,青岛市举行“强化科技赋能 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市科技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举措。
增供给,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增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出台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切实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针对科技企业培育中的突出问题,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案、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管理办法等政策,提高服务企业的实效性和便利度。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环节,出台概念验证平台、应用场景示范等举措,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广泛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贯,灵活运用新闻发布会、网络新媒体、政策入园区、辅导培训等各种形式,推动政策应知尽知、红利应享尽享,年均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量达到近1.2万家、加计扣除总额超过3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提效能,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在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区域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专窗,实行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一并发证”。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化技术合同服务网络,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零跑腿”“不见面”,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3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坚持创新不问出身,针对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技术攻关项目推行“揭榜挂帅”,每年组织“揭榜制”项目50项左右。健全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在战略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链接创新资源,累计建立云端研发中心5100余家,开展产学研对接超4000场次,为企业解决难题1800余项,受到企业广泛好评,相关典型经验获得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
夯基础,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环境。强化金融要素供给,持续扩大科技信贷“白名单”覆盖面,涵盖超过9100家科技企业,2023年投放信贷超过1150亿元。与中国银行、青岛农商银行、人保财险等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五年新增融资支持额度450亿元。建立330人的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辅导和融资服务,累计走访园区近1200家次、服务企业近7000家次,帮助企业融资280亿元以上。强化人才要素供给,建成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2家。集聚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3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300余人,全市人才总量近280万人。出台青年科技人才政策20条,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主角。承接薪酬外汇便利化、外国人管理改革等国家试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数量常年居全省首位。
促转化,优化科技创新市场环境。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对接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构建“成果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端融合的线上线下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充分发挥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作用,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打破单个实体界限,开展供需对接、本地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硕果金”政策,探索“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有效破解成果转化“临门一脚”投资问题。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持续吸引、集聚、转化海外先进技术成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添动能,优化科技创新产业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聚焦基因与细胞、海洋物联网等前沿方向,支持华大基团等领军企业开展基因检测等技术研发,推动基因细胞诊疗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 引进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等重点项目,布局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示范带动新兴产业,聚焦重点产业链,每年布局实施10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从先进封装到AI算法,从智能家居到特种机器人,均面向新兴产业赛道上最为迫切的突破方向,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赋能转型传统产业,聚焦能源等传统产业,抓实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与国电投中央研究院合作,打造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小试产线 与大唐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合作,联合龙芯中科建设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大幅提升能源领域自主可控能力。
建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发挥重大科创平台辐射效应。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力,加快打造崂山实验室,推进海洋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海洋人工智能、海工装备等一批海洋产业。打造“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封顶,项目气源与高空保障中心启动建设,衍生孵化4家产业化公司,带动低空经济加快发展。突出实验室体系支撑力,建设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8家由海尔、明月海藻等领军企业承建,对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生物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在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突出产业创新平台驱动力,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构筑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策源地。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33家、市技术创新中心1150余家,形成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注活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用好自然科学基金,安排青年项目、原创探索项目、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等不同类别项目,多维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印发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3家、众创空间70家,建设标杆孵化器13家,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打造科创活动品牌,去年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481家企业报名,22家企业参加全国赛,报名企业数量和参加全国赛企业数量创近年之最。今年5月底,又成功举办2024年青岛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普研学、科普进校园等特色活动近80场,营造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强保障,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加快修订《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聚焦薄弱环节,优化篇章结构,增设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创新等专章,最大程度吸纳科技创新实践、满足科技发展需要。认真落实新修订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并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实施合法性审查制度、法律顾问制度、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普法工作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