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青岛市科技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科技强市更具核心竞争力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4-12-12
今年以来,青岛市科技局紧紧围绕青岛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市持续进位,升至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成为近五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
强改革、重谋划,抓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以制度创新为牵引。青岛市委、市政府顶格谋划、顶格推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举科技创新大旗,高规格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高标准编制科技强市行动计划,明确一个总目标、四个主攻方向、五年五个翻番的“145”科技创新工作思路,配套出台成果转化、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等一系列重点领域专项举措,打出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组合拳”。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新设立市委科技委,建立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统筹机制,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政策向创新倾斜、力量向创新汇集,市级科技专项资金每年增长10%、连增五年。优化科技计划体系,由原来8大专项、28个小项,精简为5大专项、23个小项,进一步瞄准产业需求、突出产业创新。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注重梯次布局、梯队培育,1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43%,100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36%。
以机制创新为切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专项行动,建立成果跟踪对接机制,组建52个服务专班,全部下沉一线,征集成果3200余项、企业需求近900项,成功对接459项。建成启用海洋科技大市场,打造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全国首创技术经纪人和孵化器从业人员“一课双证”模式,技术经纪人达到2000人。紧盯成果转化中间环节,新建9家省成果转化联合体、产业化基地、中试示范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占全省1/4。
强产业、助发展,推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强科技攻关布局。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创新,实施“强链”“建链”“布链”“海创”四大计划,前瞻布局百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新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21项、占全省1/5,获2.1亿元资金支持。新承担“星海互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项省科技示范工程、占全省2/3,获7000万元经费支持。新入选2项省股权联动重大科技项目,获1.7亿元投资支持。
建强重点科技项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设青岛研究院,搭建新平台、培育新产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打造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推进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与浪潮集团合作,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中关村硬创空间合作,推进落地人工智能产业中试创新平台等优质项目。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科创平台。
育强企业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争取省级项目支持132项、资金339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25%和180%,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777家、占全省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50家、占全省1/4。面向全省复制推广“云端研发”模式,注册“云上研发中心”企业超过8000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达到93%以上。
强基础、增实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锻造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崂山实验室发挥海洋科技创新“总平台、总链长”功能,加强深海开发、海洋观探测等领域科技攻关,成功推出“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突破人工智能算力瓶颈 研发“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预报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建设“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气源保障中心与高空环境保障中心年底完工,强化航空发动机领域源头技术创新。
提升基础科研能力。全力推进重点实验室重组,围绕海洋、信息、材料等领域,新争取3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获批30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71家、占全省1/5。首次面向未来产业等10个方向,布局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破解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全市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59家,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评优秀、占全省1/3。
增强产业创新动力。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完善“事业+企业”运行模式,突破10项行业关键技术。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战略合作,探索“离岸孵化器+本地加速器”成果转化新模式。成立专班推进山东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产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生物柴油等一批引领性成果。
强科技、惠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健康更具保障。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搭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支持免疫抗肿瘤新药BG136完成一期临床、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获临床准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解决方案。编制合成生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组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化工、医药、材料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出行更加便捷。针对传统液体电解质电池续航短、充电慢、易燃易爆、低温掉电等问题,支持中科院青能所解决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难题,打破产业化瓶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车四方发布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相较传统地铁车辆减重11%,运行能耗降低7%,每列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使广大市民公共出行变得更加轻便、更加低碳。
增收更有依靠。聚焦农作物栽培领域,支持砧木良种关键技术攻关,国际首创“三交种”“自体嫁接再繁殖”等技术,推出蔬菜新品种40余个,砧木种子年销量超过300吨,让老百姓吃上更丰富的健康蔬菜。打造科技特派员产业团队,成立牛产业服务团,围绕良种繁育、疫病净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在全市500余家养殖场示范推广,为每头牛增加纯收益近300元。
强生态、促开放,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拓展全球创新协作网络,加快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揭牌白俄罗斯明斯克协同中心,纳入中白两国政府联合公报。深化与香港科学园合作,启用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综合性开放平台。依托科创资源集聚区域,建设青岛科创大走廊,推动各类要素深度融合、高效转化,构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
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新入选国家级科技人才工程39人、占全省40%。11家单位获批省人才效能提升示范平台、占全省1/3。3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超过 5000人,其中高端人才超过1200人、占全省60%。青岛第13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位列全国第7位。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方式,通过“硕果金”支持持股孵化,投资6个项目、金额3800万元,带动外部资本超过8亿元。出台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优化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政策,打造“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等新产品,帮助企业获融资超过800亿元。
青岛市科技局将牢牢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总目标,聚焦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主攻方向,改革攻坚、持续发力,努力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