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文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 发文日期:2016-08-02     分享到:

关于印发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8-2 9:14  来源: 桂农机办〔2016〕88号  字体大小:【     
各市、县农机局(农委、农业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精神,结合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我局组织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包含《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广西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广西农业机械安全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广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广西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等六个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2016年7月29日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 ”规划


目    录


总体规划


前 言..........................................................................1

一、“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2

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6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6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9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0

(三)主要目标.......................................................12

四、战略重点...............................................................13

(一)发展重点.......................................................13

(二)重大项目.......................................................14

(三)重大任务.......................................................16

五、保障措施...............................................................19

(一)强化法律法规保障,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19

(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机制....19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20

(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20

(五)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农业机械化良好舆论氛围..........21

(六)加强组织领导,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21


专项规划


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23

广西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35

广西农业机械安全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49

广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60

广西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75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88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总体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机遇期。本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我区“十三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本规划是指导我区“十三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大中央全会特别是十八届三、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全力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取得了三项重大突破:一是在实施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大型、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机械装备质量快速提高、结构加快优化;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经营服务能力、幅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三是以打破水稻机插秧和甘蔗机收瓶颈环节为突破口,推动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末达到50%,进入中级发展阶段。

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优化。2015年,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00.84亿元,比2010年增加100.01亿元,增长49.80%,年均增长9.96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00.18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1035万千瓦,增长37.41%,年均增长7.48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分别达到4.24万台、3.04万台和1.75万台,比2010年增长96.65%、78%和41.3%,装备质量快速提高,结构加快优化。

2.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我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7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2010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88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耕、机插、机收率分别达到96.03%、24.58%和83.06%;甘蔗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依托推进500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2015年全区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比2010年提高15.72个百分点。

3.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取得新成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持续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试点并全面推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方式,补贴对象范围及享受补贴限额、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额标准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建立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加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加强政策实施监管,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规范、廉洁、高效实施。“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区累计投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27.4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5.04亿元、自治区资金2.29亿元、市县资金1557万元)、拉动社会投入购机资金9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1.15倍和2.32倍,全区投入购机资金总额达到120亿元。

4.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科技研发、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建成50个大型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及烘干中心,有效突破水稻机械育秧、插秧、烘干薄弱环节,有效地推动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组织研发了甘蔗种植、中耕培土、集运等一批新型机械设备,依托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甘蔗一体化种植、联合收获、信息化耕种管收精准作业等技术应用推广取得突破。

5.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迈入新阶段。通过完善规范、补贴倾斜、项目扶持、建设用地审批、跨区机收免费通行等政策支持,培育壮大了以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作业公司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发展由量的增长进入质与量同步提升的阶段。“十二五”期间,100家.次农机合作社获得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共1535万元支持,全区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788个,入社成员1.98万人,省级及国家级示范社数量达145个。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建立起一批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集机械耕作、育秧、插秧、统防统治、收割、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功能为一体,以及以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的农机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

6.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取得新进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农业机械鉴定机构产品检测资质不断扩展,鉴定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完成农业机械产品试验鉴定、试验检验检测962项;持续开展七种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联合工商、质监部门连年开展农业机械产品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行动,共检查7.8万台(套)农机具;处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136起;制定、发布一批甘蔗种植等作业标准和作业技术规范;不断加强农业机械维修和售后服务管理,监督检查114家农业机械生产企业,771家销售企业的售后服务情况。有效规范了农业机械市场秩序,维护了农业机械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7.农业机械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及服务水平有明显提升,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有30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11个县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被评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40位同志被评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示范岗位标兵;全区完成拖拉机年检93.3万台次,办理新机入户13.6万台,新增驾驶人考试合格12.8万人;全区无重特大农业机械事故发生,农机事故累计死亡59人、受伤24人,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

8.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迈上新台阶。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干部、技术干部、执法队伍和基层人员的培训,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机械技能培训计划,全区共培训各类农业机械(机电)技术人员60万人次。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建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累计招生1.39万人,稳居广西同类学校前三。

“十二五”我区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七条主要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谋划农业机械化发展;坚持以水稻、甘蔗等主要优势农作物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探索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坚持以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坚持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为平台,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坚持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推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发展;坚持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提升农业机械安全发展水平;坚持以强化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为手段,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水平。这些宝贵经验对今后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我区农业生产面临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与价格“天花板”挤压的双重困境。“十三五”是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期,是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窗口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重大机遇期。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

1.法制环境的优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明确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自治区人大及时修订《广西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广西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政策环境趋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16年6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蔗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强调要大力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拓展投资消费增长新空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2015、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和《广西“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为农业机械化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机械及其技术引进来、走出去,调整优化农业机械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拓展农业机械新领域、新空间,形成以农业机械化技术、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4.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为农业机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已不仅是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标准化规模化应用,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影响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直接关系到我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需求将持续增长。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及农民(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带动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突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环节、薄弱环节,补齐短板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延伸基层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特别是在安全监管、维修保养、跨区作业等领域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会持续快速发展,必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6.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能力向基层延伸,为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化四级(自治区、市、县、乡)的管理体系,部分地区已延伸到村级,五大公共服务(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稳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和开展。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3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秧低近20个百分点,甘蔗机收刚刚起步,其他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烘干、初加工、储藏保鲜等设施装备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2.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新型农业机械供给不足,低技术、低效率、高能耗的农业机械仍在大量使用,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配比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

3.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土地确权登记、流转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多样化,致使实施机械化作业生产难度大。

4.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经费短缺,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困难。目前,种植大户及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机具场库棚、农机维修车间和育秧中心、烘干加工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十三五”广西农业机械化整体上将处于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的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应对,攻克瓶颈制约,在差距中寻找发展空间,抢抓机遇,综合施策,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引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为路径,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速、高质、高效发展,力争“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

(二)基本原则

——依法促进,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履行职能,规范农业机械市场秩序,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机械化发展程度及不同地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重点推广急需的农业机械装备及技术,有效提升主要农作物和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针对广西特色农业,加大科研攻关和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水平。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通过政策促进、示范引导和效益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开放发展,强化合作。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加强国际间交流,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与广西相近,以及农业机械工业相对落后的特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建立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交流,加大合作力度。

(三)主要目标

1.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取得新增长。至2020年,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8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械拥有量分别达到6万台、3万台、4万台和2000台(套)。

2.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跨上新台阶。至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分别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5个、9.4个和10个百分点;马铃薯、玉米、桑蚕、茶叶、果蔬、花生、木薯等优势特色作物,以及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初加工、储藏保鲜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3.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至2020年,农机合作社等农业机械服务组织达到3500个,培育发展一批农业机械大户和联户,初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形式多元化,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服务市场进一步规范。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络结构优化,维修服务能力不断,维修质量不断提升,基本能够满足农业机械维修的需要。

4.农业机械安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至2020年,农业机械安全法规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有所提高,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5.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20年,基层农业机械推广服务及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基本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农机(机电)技术人员30万人以上;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能力明显增强,依法鉴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6.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基本完成“广西智慧农机”建设。建成基本覆盖到县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全区统一的广西农业机械化服务板块;建立广西农业机械化微博、微信、短信平台;“广西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功能更强、服务更好;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有一定提高,智慧农场有一定发展,甘蔗联合收获、深松整地等重点农业机械作业基本实现实时监控。

四、战略重点

(一)发展重点

1.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全区50个粮食基地县普及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大力推进育插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示范基地、育秧中心、水稻种植大户和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大力推广应用简易大棚育秧或无纺布育秧等新技术。同时,广泛发动、指导农民群众以自助育秧模式开展简易大棚或无纺布育秧,有效解决供秧能力不足问题,加快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2.重点发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实施500万亩“双高”甘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甘蔗深松、机种、机收,加快提高全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3.加快推进马铃薯、玉米生产机械化。大力推进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广应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努力提高马铃薯、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

4.探索推进优势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积极探索,有序推进桑蚕、茶叶、果蔬、花生、木薯等优势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提升畜牧、水产、农产品初加工、储藏保鲜等设施装备水平。

(二)重大项目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到2020年,建成100个集水稻耕、种、收、烘干、加工、储藏、销售一体化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基地)。示范园区(基地)内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加快提升水稻生产综合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2.500万亩糖料蔗“双高”基地全程机械化项目。到2020年,建设10个大型甘蔗机械化示范基地,8个大型区域服务中心,支持甘蔗高效种植、中耕、收获等关键机械设备研发,实施信息化作业项目,推动“双高”生产全程机械化,多种适宜机械化模式发展。

3.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到2020年,在全区1000个乡镇建设集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化技术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等管理服务工作为一体的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含区域站)。

4.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项目。到2020年,建成200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每个示范社建有标准化机具库棚和维修车间,拥有10台以上大中型耕种收作业机械,年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面积达5000亩以上。

5.广西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建设项目。到2020年,申请财政投入7200万元建设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总建设规模2110亩,其中,甘蔗机械检验检测中心110亩,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基础设施,为国内和东盟各国的甘蔗生产企业提供一个功能齐全、先进适用、高标准、高规格、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甘蔗机械试验鉴定、检验检测、示范服务平台。

6.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建设项目。一是新校区建设项目。为有效地解决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校园面积过小的问题,实现学校既定在校生万人规模的办学目标,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期间,建设“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新校区”。该建设项目计划入驻“南宁教育园区”,申请购置500亩土地,计划总投入10亿元,分三期共15年完成,一二期投入6亿元,第三期投入4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完成具备招生办学条件,在10年内办学规模达9000人,适时申报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实训与创业大厦(中心)”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筹资58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5000万元)建一栋占地面积1180.20 m2、建建筑面积25000m2,集商务模拟实训室及学生宿舍(主楼16层以上)、汽车美容及销售中心(裙楼1-4层)、小汽车停车库(地下1-2层)等功能为一体的“培训与创业大厦(中心)”。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安排1500名学生住宿,为学生提供2000个实训工位,有效解决该校学生宿舍和实训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三)重大任务

1.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装备结构,重点推广应用适合广西农业生产条件的高性能水稻和甘蔗生产机械,积极促进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采取多项措施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

2、构建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制。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机遇,支持实施农机装备制造发展行动。探索建立农业机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等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针对广西农艺需求,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快突破关键环节机具及关键零件制造技术的“瓶颈”制约,生产“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中高端农机装备,有效提高中高端农机装备供给水平。

3.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改善推广手段,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甘蔗机收、马铃薯和木薯等优势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取得明显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

4.提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各类农业机械专业服务组织,扶持发展种植大户全程机械化,积极为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和种植大户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引导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和种植大户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服务品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机械作业、维修、中介、租赁服务等市场,引领种植业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以“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为目标,切实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建设,持续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质量投诉、质量调查、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开发等重点职能工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手段,形成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6.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法规和制度,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监理队伍、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方面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农业机械事件的能力;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农业机械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7.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行政能力、发挥职能作用为核心,努力培养一支管理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创新转化能力、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为核心,培养一支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深入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充分利用中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与维修能手;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管理,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法律法规保障,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广西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地方性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农业机械化管理及安全监理依法行政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履行政府赋予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等内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机制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农业机械购置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水稻、甘蔗生产优势区域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倾斜;加大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力度,加强试验示范,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作业规范,加快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推广;积极探索农机维修和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智力引进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加大金融、保险和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壮大农机人才队伍、提升农机人才素质、改善农机人才结构,逐步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教育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有一定文化科技素质、有技能、会经营、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装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思想业务过硬的农机化产业大军。加强农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培养出一支品德优、思想纯、守法纪、作风硬、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机化干部队伍。着力培育一批专业技术精、综合能力强的年轻队伍,逐步解决人员老化问题,确保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相互适应。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训,采取政事校企联动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共同参与培训活动。扩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为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将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整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纳入相应规划建设内容,并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在规划、用地、投资等方面,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具停放场和库棚,改善农机具特别是高性能农机具的保管保养和维修条件。加强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建设,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机企业加盟,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和区域骨干维修网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水平。

(五)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农业机械化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农业机械化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把信息宣传和舆论引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信息宣传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宣传质量。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机制,制定和完善信息宣传激励制度,整合信息宣传资源,广开信息宣传渠道,形成农业机械化新闻和信息宣传合力。加强广西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及各市子网站、广西农业机械化质量与推广信息网等网站建设,打造农业机械化行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农业机械化舆论引导,坚持正面宣传和加强舆论监督相统一,组织好宣传策划,把握好宣传时机,选择好新闻载体,形成较大的新闻宣传声势,营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责任制和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把是否有效履行职责以及发挥作用的好坏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沉,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教育、业务咨询和各项服务活动。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农机队伍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水平。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泛北部湾、桂台等多区域农业机械化的交流与合作,开创广西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专项规划)












 


 

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十三五”

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

(一)装备总量迅速增加

2015年广西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8.5万台,比2010年增加12.8万台,增长35.9%;耕整机拥有量达到63.35万台,比2010年增加8.4万台,增长15.4%;配套机具拥有量达到75.6万台(套),比2010年增加24.9万台(套);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75万台、3.04万台,比2010年分别增加5109台、1.3万台,分别增长41.3%、78%;机动脱粒机拥有量达到95.1万台,比2010年增加15.3万台,增长19.2%;稻谷烘干机械(设备)拥有量达到1397台(套),比2010年增加947台(套),增长210%。

(二)作业水平快速提高

水稻生产各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均有显著提高,机插、机收两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015年水稻机耕作业面积达到  2954万亩,比2010年增加459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6.03%,提高16.3个百分点 ;水稻机插面积达到741万亩,比2010年增加54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4.58%,提高  18.27个百分点;水稻机收面积达到2506万亩,比2010年增加1184.9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83%,提高41个百分点;201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71%,比2010年提高24.4个百分点。

(三)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广西水稻育秧、插秧、收获三个关键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技术“瓶颈”基本得到解决;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符合广西实际的工厂化育秧、简易大棚育秧、庭院式小棚育秧、大田集中育秧及拌浆育秧、营养土育秧等育秧技术,为推广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

(四)服务体系不断壮大

各种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服务水稻生产的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涌现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服务链不断延伸,从机耕作业向机械育秧、插秧、植保、收获和烘干拓展。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从单项服务发展到了全面、全程承包服务,形成了有组织的跨区作业市场和区域作业服务市场。四是跨区作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带动了农机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迅速发展。2015年农机户达到229万户,比2010年增加31万户,增长15.7%;2015年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788个,比2010年增加367个,增长25.8%;2015年农机总作业值达到360亿元,比2010年增加121亿元,增长50%。

(五)推广应用成绩显著

耕整地机械已普及推广应用,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烘干机械快速发展。步进式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稳步发展,2015年插秧机总量达到1.75万台,比2010年增加5109台,增长41.3%;小型联合收割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等水稻收获机械持续发展,2015年联合收割机机总量达到3.04万台,比2010年增加1.3万台,增长78%;水稻烘干中心、稻谷烘干机械推广应用快速发展,稻谷烘干机械(设备)拥有量达到1397台(套),比2010年增加947台(套),增长210%。

(六)技术培训扎实有效

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水稻生产各个环节,积极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培训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人员5万人.次,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

二、“十三五”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环境

(一)有利条件

1.国家加大“三农”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力度,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三农”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全国人大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了扶持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提出了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明确了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3.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模式,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现实需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强调要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坚守红线和确保底线,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是关键。现代农机装备已经不仅仅是水稻生产替代人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水稻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水稻生产方式变革,影响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和水稻产业链延伸、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成,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东盟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也是广西农业机械产品及农业机械化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市场,其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生产特点与广西相近,通过与东盟国家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不利因素

1.自然条件和农业劳动力的不利因素。广西属于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尽管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100万亩左右,但是丘陵、山区稻田占据大多数,田块面积小,地形地貌复杂,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机耕道路、水利设施等),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劳动务工,农村普遍出现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心村等现象,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居多,农业劳动力年龄较大、素质较低,影响了先进适用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2.经营规模和社会化服务的不利因素。广西实行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经营模式、生产习惯等因素,水稻生产以家庭种植经营为主,稻田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颁证确权、产业化步伐较慢,水稻生产规模较小,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由于水稻生产方式转变缓慢,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机械化作业市场不成熟,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3.装备结构和农机化水平的不利因素。广西水稻生产机械装备适应小田块、小规模、低效率的小型机械较多,适合大田快、大规模、高效率的中大型机械较少,机械结构不利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同时,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与全国平均水的平差距较大、压力较大。2015年广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0.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其中机插水平为24.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42个百分点,机收水平为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总体上处于结构改善、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桂政办发﹝2015﹞97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水稻主产县(指粮源基地县,下同)为重点,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为着力点,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动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措施,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技术转化升级,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水稻生产综合能力和机械化水平,努力保障广西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行政推动,加强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装备结构,提升作业水平。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建立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和技术路线。坚持示范带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应用。坚持重点突破,全力攻克水稻育插秧、烘干、病虫防治等薄弱环节,着眼生产全程,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广西水稻生产的耕、种、管、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完成升级换代,形成水稻稳产高产机械化生产模式;优化水稻生产机械装备结构,水稻插秧机达到3万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达到4万台,水稻烘干设备达到2700台套以上;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水稻耕整田机械化水平95%以上,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水稻植保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

四、发展重点

(一)发展重点

1.重点区域。选择贵港、桂林、南宁、玉林、贺州、钦州、梧州、柳州、来宾等9各市作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市,其中贵港、桂林市等作为整市推进试点示范市。

选择港北区、桂平市、全州、兴安、宾阳、横县、灵山等50个粮食主产县作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县(市、区),其中港北区、桂平市、全州、兴安、宾阳等作为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县(市、区)。

2.重点技术。以推广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机械化烘干技术为重点,辅之以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植保、机械化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二)重点任务

1.提高水稻育秧、插秧、烘干、病虫防治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主攻水稻标准化育秧和机插秧,重点推广应用水稻播种成套设备、规模化育秧,推进标准化育秧工厂、育秧中心建设,实现手工育秧向机械化育秧、一家一户育秧向商品化集中供秧转变。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扩大机械化插秧应用面积。扶持建设稻谷烘干中心,推广应用烘干成套设备和技术,提高稻谷干燥处理能力和机械化水平。加大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水稻订单机耕、订单育秧、订单机插、订单机收、订单烘干、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水稻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全程化发展道路。

2.加强水稻生产机械装备建设。按照技术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稳定增加水稻生产现代农机装备总量。50个水稻主产县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航空作业等机械。非水稻主产县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适应性强、多功能作业、中等功率机械。丘陵山区县重点发展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作业机械。全区水稻生产形成作物、机械和种植模式相互适应的装备结构、产业结构和服务结构,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3.强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自治区成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专家组,负责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工作;市、县相应成立由农机、农业等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组,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技术人员咨询、指导、培训作用。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收获、烘干、病虫防治等主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培训,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着力培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能手和插秧机、植保机械、联合收获机等驾驶、操作、维修能手,提升农机手操作技能。明确乡镇负责农机推广工作的机构,在“十三五”期间解决乡镇农机推广办公业务用房建设问题,增加工作经费,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配备摩托车等农机推广下村交通工具,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扶持和培育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4.大力推广应用减灾避灾机具与技术措施。立足防灾抗灾夺丰收目标,农业、农机、气象等部门联合建立和完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为水稻生产及时提供预防旱涝自然灾害、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减灾避灾信息。依托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农机应急作业队伍,引导开展跨区播种、跨区收获等农机作业。推广应用大型、高效植保机械,开展水稻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排涝设备、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增强抗旱排涝能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烘干设备、烘干技术和加工储藏技术,加快建立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和稻谷加工及储藏中心,提高水稻干燥处理、加工储藏机械化水平,减少水稻收获后不必要的损失。

五、主要措施

(一)支持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集中育秧中心

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集中育秧中心,重点组织实施水稻育插秧“百千万”工程,有效突破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烘干薄弱环节。通过支持融资租赁、提供融资担保、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重点支持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百个配套有稻谷烘干设备的大型工厂化育秧中心和一千个中型育秧中心,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发展一万个小型育秧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形成大、中、小型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共同发展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同时,扶持建设两百个现代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形成“育秧中心为龙头,现代农机合作组织为载体,规模种植大户为骨干,水稻种植户共同参与”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模式。扶持研发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基质,着力解决育秧基质难题,节约育秧成本,提高秧苗质量。

(二)支持创建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大力推进广西粮食产业提升行动,支持创建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自治区、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发挥财政部门整合涉农资金的主体作用,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网改造升级等相关项目资金,统筹用于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倾斜支持50个水稻主产县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基地),每个县至少建立1个2000亩以上相对连片的示范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整村、整镇、整县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鼓励支持市、县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支持创建全国和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力争在示范县率先实现水稻生产耕、种、管、收、烘干全程机械化,为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树立典型。评审确定为全国和自治区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优先安排承担国家、自治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县推进项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扶持现代农机合作组织发展项目等重大项目。

(三)进一步落实各类扶持政策

进一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财政担保及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扶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发展,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的补贴资金投入,购机补贴资金向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倾斜,对购买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高效植保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烘干机械等,实行优先保证补贴。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逐步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育秧、插秧、烘干等关键薄弱环节的作业补贴和报废农机补贴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协调落实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运输车辆免道路通行费的政策,推动水稻生产机械跨区域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

(四)改善水稻生产基础设施条件

加快推进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资源和移民部门在土地整治、水利部门在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电力部门在农网改造升级等项目规划建设中,要重点推进农田“小块并大块”,配套建设机耕道路和机械下田作业道口,保证设施建设不影响机械作业,确保农田提水灌溉所需电力,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条件。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场库棚、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等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农用设施用地范围,在建设用地、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把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要通过督促指导、跟踪检查、信息交流、媒体宣传、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级财政、国土资源、科技、水利、农业、农机、电力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广西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十三五”

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绩

国家将发展甘蔗产业,保障食糖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工信委、科技部多次如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2015年12月,国家农业部在崇左市召开甘蔗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会。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按照以全程机械化为龙头,同时带动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持续推动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实现了我区农业机械化从支撑到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新突破。协助农业部拟定《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方案(2015—2020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组织制订、印发了《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等三个技术标准和“凯利模式”等四个全程机械化模式,促进“从零开始推进机械化”理念落实、推广;完成“50万亩甘蔗基地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项目验收,研发的甘蔗种植机、田间装载转运机和中耕培土机陆续投入批量生产;超额完成甘蔗机械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实现“双高”基地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应用零的突破。2014/2015榨季“双高”基地新植蔗全部实现机械化深耕整地、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50万亩“双高”基地联合机收率达7.8%,实现历史新高。2015年,全区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比2010年提高15.72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有了不少进步,取得了一定发展, 但与蔗糖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国家、自治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很 大差距。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六个困难和问题。

1.机收问题。机收率低、推进难度大,一直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2.地块问题。广西“双高”基地建设还在深入推进中,甘蔗联合收割机能连续、高效作业的蔗地仍不多。其它蔗区基本以单家独户经营为主,大部分蔗地坡度大、不连片、地块小、不规则,蔗地石头多,无机耕道等,都影响甘蔗机收乃至全程机械化发展。

3.糖厂问题。入料口不能满足切段式甘蔗进厂需要;机收运输车装载量只相当于人工砍收装载量的70%左右,运输收入明 显偏低,车手不愿意装运机收甘蔗,缺乏进厂运输车。

4.农艺问题。中耕管理还有待加强。适于甘蔗机收的品种还在不断选育、试种。部分蔗农还没有能够完全接受宽行或宽窄行种植。

5.机械问题。自走式大中型甘蔗中耕培土机等配套机械还没能批量生产,甘蔗田间转载转运机少。国产品牌收割机整体可靠性有待提高,适合山区作业的中小型整杆式、切断式收获机尚待开发,进口品牌、国内生产的收获机械仍存在“水土不服”,售价偏高。

6.投入问题。这几年各部门共需投入121亿元,资金缺口很大,亟需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以拉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甘蔗机械化领域。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一个目标”,坚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突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六个全面提升”。自治区党委要求,“十三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脱贫三大攻坚战,奋力实现“两个建成”目标。

目前,我区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3个百分点,甘蔗机收刚刚起步;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新型农业机械供给不足,低技术、低效率、高能耗农业机械仍在大量使用,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配比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糖料蔗耕作制度、栽植方式多样化,实施机械化作业生产难度很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装备、技术、人才、服务等有效供给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等。

“十三五”是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期,是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窗口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重大机遇期。一是政策环境趋好。有关部委将蔗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大力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明文要求以机械化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自治区政府印发的一个政策性文件为我区“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二是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现代农机装备已不仅是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标准化规模化应用,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影响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直接关系到我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加大统筹协调、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突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着力解决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及阻碍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果,努力突破机收瓶颈,加快糖料蔗耕种管收运全程机械化发展步伐,有效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升我区蔗糖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依法促进,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履行职能,规范农机市场秩序,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的新型糖料蔗生产机械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根据“双高”基地和不同地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重点突破机收瓶颈,有效提升各环节的机械化应用水平。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着力推进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水平。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和效益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糖料蔗生产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1.发展目标。一是机具研发发展目标。到2020年,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和研发新机制基本形成。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的甘蔗收获机械生产标杆企业,发展一批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施肥、喷灌等)机械生产企业,有效提高先进技术的产业转化率,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形成甘蔗生产机械制造加工产业链条,装备制造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国产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机械化生产发展目标。到2018年底,建设60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120万亩。通过示范带动,到2020年,500万亩“双高”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机械化深耕深松水平99%、机械化种植水平85%、机械化收获水平50%;整个蔗区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1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具有广西区域特点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基本建立运转有效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经营管理模式,示范带动其他区域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机械化生产技术路径。根据广西蔗区地形地貌条件、蔗农生产意愿,结合土地整治、糖厂改造、机具研发进度,先易后难、由少到多,以甘蔗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以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为切入点,逐步推广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围绕主推切段式机械化收获、辅以整杆式机械化收获,重点抓好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选育、种植模式改进和收获机械试验选型,有效开展深耕(深松)、种植、中耕培土施肥、植保、破垄覆膜、收获等机械化作业试验示范和推广。

四、战略重点

(一)发展重点

结合实施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兼顾其它蔗区,全力推行“从零开始推进机械化”新理念,大力推进糖料蔗机种、机收,加快提高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二)区域布局

1.南宁、崇左蔗区。打造以制糖企业为主体推进“双高”基地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样板,积极探索高效益和高效率有效结合的广西甘蔗生产高效机械化模式,在“双高”基地和其它蔗区全力突破机收瓶颈,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2.柳州、来宾、贵港桂中蔗区。以打造标准化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样板基地,引进研究适合当地多种机械化经营模式,特别是水肥一体结合的机械化新模式,辐射带动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发展。

3.北海、钦州、防城沙质土壤蔗区。大力推行“从零开始推进机械化”新理念,积极谋划引进“凯利模式”等全程机械化模式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引进新品种,强化中耕管理等,探索防倒伏利于机械收获全程机械作业新模式,全面推进机械化的发展。

4.百色、河池山区片区。建立探索综合效益最大化中小型机械化作业模式的示范基地,积极进行耕、种、管、收、运等中小规模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全面推进多种形式机械作业模式,逐步提高机械作业水平。

(三)重点项目

1.抓好一批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布局要求,在不同蔗区建立示范基地,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要求,选择当地政府有积极性、市场主体有意愿和实力、土地整治有基础的区域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开展优选品种、种植模式、机具配套方案试验示范,探讨农机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用人才建设方法,研究总结甘蔗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探索山区、台风区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样板。

2.到2020年(即2020/2021年榨季,下同),打造60个机具配套到位、经营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优、作业面积大的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等在“双高”基地从事糖料蔗耕种管收全程或专业化机械化服务的示范性农机服务组织。

3.2015-2018年,投入56.2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支持2.95亿元,用于建设机棚机库、试验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建设10个糖料蔗机械化示范基地,推动实现500万亩糖料蔗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

4.2016-2018年重点扶持崇左市、来宾市、南宁市、柳州市建设区域服务中心试点,每市2个,自治区财政补助每个区域服务中心300万元,主要用于区域服务中心的机棚机库建设、维修及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开展高效机械化模式试验示范。着重开展品种优选、种植模式、机具配套方案试验示范,探讨农机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法,研究总结糖料蔗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为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的样板。区域服务中心具备机械保管、维修保养、配件存放、技术培训、机具改进、新机具新技术试用试验等功能。

5.建设广西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结合广西500万亩“双高”甘蔗基地建设,筹集项目资金7200万元,到2020年,建成规模2110亩,其中,甘蔗机械检验检测中心110亩,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集成甘蔗机械试验鉴定、维修调试、培训推广等功能。

6.实施甘蔗机械研发奖励。利用财政资金5000万无,建立甘蔗机械研发奖励制度,重点扶持智能甘蔗收获机械及配套集运机械设备和高地隙多功能田间管理机的研发应用。

7.建设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在全区选择一批有条件、有能力的试点县,指导扶持开展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要求甘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机种、机收、高效机械化植保水平均达到50%以上。农机装备配备科学合理,可满足辖区内农机化生产需要;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清晰可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覆盖,拥有多家规模较大的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工作推动机制高效,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推进措施;示范推广和培训宣传有力,组织召开了多次现场会和培训活动;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健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

五、主要措施

1.推进以制糖企业为主体推进“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推进以制糖企业为主体推进“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机械化,“双高”任务下给制糖企业,依托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服务组织或各环节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进行机械耕种管收运服务作业,推进机械化发展。

2.推进现代装备信息化试验示范。财政支持购置设备开展现代农机装备信息化试验示范。一是开展深松整地信息化试点。2016-2018年给“双高”基地作业的深松机和深耕犁配备一定数量深松整地监测仪。二是扩大糖料蔗机械作业信息化试点。2016-2020年给“双高”基地糖料蔗收获机、种植机配备一定数量的农业用北斗终端(含移动基站)。

3.加快机具选型和研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现有技术产业化与前瞻技术研究并举为导向,以推进甘蔗机收技术国产化为主攻点,带动甘蔗生产各环节所需机具生产制造本土化。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现有机具选型,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作用,在国内市场中选择可用但尚不成熟的机具,优化机具配套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验证,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至企业,促进企业提高机具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甘蔗收获机等国产甘蔗机械试用改进和鉴定步伐;二是加强国产化甘蔗生产机具的研发,主要是完善提升国产大中型切段式(轮式/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技术水平并实现产业化。重点开展以下关键技术研究:切割输送技术,降低宿根破头率,提高输送能力,减少堵塞;杂质分离技术,降低含杂率;优化结构设计,提高零部件制造、装配质量,提升整机可靠性;液压马达、多联齿轮泵、单联或多联柱塞泵、多路阀等液压系统关键元件国产化,提高关键液压件的性能和质量;收割机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割台随动控制、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提高收割机自动化水平和操控性能,增强机手舒适感。三是组建甘蔗机械研发联合体。拟从国内甘蔗收获机械研发已有一定基础的14家生产企业中,选择产品技术较为成熟的8家企业及研究机构为主体,吸纳相关制造企业及用户,组建甘蔗机械研发联合体(联合体主要单位简介见附件6),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尽快提高国产甘蔗收获机械性能和适应性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培育2-3个国产化品牌的甘蔗收获机。四是根据“双高”基地和不同地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研发、推广先进适用雨后、坡地、高地隙等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大中小机型结合,兼顾非“双高”基地和山地地形。五是全面实行甘蔗机械研发奖励制度。

4.强化管理与技术培训。2016-2020年,依托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每年培训“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规划、管理、技术人员和机手、维修人员等共3200人。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条件的,由农业厅等部门纳入教育培训工程进行培训。

5.制定《糖料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糖料蔗机械宽窄行种植作业技术规范》、《糖料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等机械作业技术规范。

6.制定《糖料蔗种植机技术条件》、《糖料蔗田间收集搬运机技术条件》、《自走式中耕机技术条件》等糖料蔗机械产品标准。

7.推进机械植保作业。推广使用喷杆式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遥控飞机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专业植保服务组织开展“双高”基地遥控飞机喷雾机植保社会化服务。

8.推进机械中耕培土。加快推广应用大中型中耕施肥培土机,引进高地隙拖拉机、高机架中耕施肥培土机,提高培土质量,改善机收作业条件。

9.加强宿根蔗管理。将宿根蔗机械行间深松作业纳入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范围,促进高效宿根蔗破垄施肥盖膜,蔗叶还田、蔗叶收集打捆、残膜回收等农业机械的示范推广,引导种植业主在收获后及时开展机械破垄松蔸、机械行间深松作业,改善蔗地质量,确保宿根蔗产量。

10.强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与补助支持。一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向糖料蔗机械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中央和自治区、市、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优先满足糖料蔗机械购置需要。实行农机服务组织规模购置糖料蔗机械预先报告制度,便于自治区统筹预拨补贴资金。二是自治区财政每年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与补助资金,满足“双高”基地糖料蔗机械自治区购置补贴与补助资金需要。三是改进补贴与补助措施。市、县(市、区)可对糖料蔗机械进行累加补贴、补助。改善补贴流程,加快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兑付。开展在购机地和主要作业地申办糖料蔗机械购置补贴试点。

11.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指导糖料蔗机械生产、销售企业在“双高”基地范围内加大维修点设置密度,提高零部件储备水平。加强在用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管,对糖料蔗机械持续开展质量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全面公开,督促厂商整改。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对糖料蔗机械质量投诉要实时响应、优先处理、全程跟踪、及时办结。

12.建立合作共赢平台。    ①建立O2O信息平台。依托广西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立广西“双高“基地机械化O2O信息平台,为“双高”基地建设业主与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机械作业、农机人才供求等信息提供公益性发布平台。②举办供需交流会。利用广西“双高”基地机械化O2O信息平台,每年举办线下广西“双高”基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服务供需双向交流会,提高基地建设业主与农机服务组织的合作水平,促进农机人才有序流动,推进“双高”基地机械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落实自治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双高”基地办农机组和局甘蔗生产机械化办人员配备和工作指导。

(二)强化调研。农机局每年安排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8月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榨季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报告,总结发展情况、措施落实情况、存在困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三)配套支持政策。建立自治区财政农机购置贷款贴息补贴制度,补贴资金向制糖企业、农业公司、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倾斜。落实机种、机收补贴政策。按农业部要求,继续开展农业部支持广西购置糖料蔗收获机金融租赁试点。农机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用地,视同设施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有关规定亦理用地审批手续。

(四)加强项目管理。区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强化检查、督促、指导,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强化统筹推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高效全程机械化模式。大力宣传“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程机械化发展良好氛围。


 


 

广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发展“十三五”

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批示指示精神,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为目标,以提高拖拉机“三率”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载体,狠抓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落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业务规范化、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建设,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区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建立健全机制,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着力推进“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加强与公安交警等部门联系协作,建立完善农机安全监理和公安交警联合执法勤务、农业机械事故预防与处理协作等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内容,并逐级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制。自治区、市、县、乡、村层层签订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状,把农业机械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三盯”责任落实到乡镇干部、村委干部和村农机协管员。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坚持每年对各市履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和目标管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交叉考评。

(二)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农业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的部署,继续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创建“平安农机”协作机制文件。各地切实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区有30个县(区、市)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称号。创建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创建为民服务示范窗口,提升农机安全监理公共服务能力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各地在打造好县级示范窗口的基础上,依托党委、政府“农事村办”服务平台,将服务窗口延伸到乡村,在拖拉机比较集中的行政村“农事村办”服务窗口设立业务服务点,开展办理牌证、送检、送考、送农机安全知识、送农机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下乡活动,为群众提供监理业务咨询、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咨询、购机申请、入户机型查阅、农业机械作业信息、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服务,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教育活动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十二五”期间,我区有11县(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被评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40名同志被评为全国示范岗位标兵。

(四)推进农业机械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更加有利于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

一是深入开展“农机安全文化乡村行”活动。农机、公安交警、广电等部门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这一主题,联合开展“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和“百场文艺”巡演活动,完成放映电影1000多场,成功举办100多场文艺演出。二是着力推进“百万农民”文明交通宣传员行动。全区各地加大农民群众文明交通宣传力度,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农户和农村中小学校宣传文明交通行为,使文明出行、安全生产成为新时代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风尚。三是突出抓好“农机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各地以法规政策宣传、安全知识咨询、安全警示教育、安全文化传播等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五)加快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业务规范化和装备建设。坚持法律依据、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标准、办事人员、办事结果五公开制度,不断规范牌证核发、检验审验、事故统计等监理业务,不断优化业务流程,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并构建信访、电话、网络行风监督平台。切实提高安全检查、宣传教育、事故处理等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装备水平,努力改善农业机械安全执法手段。二是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监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业务技能竞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农业机械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六)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执法监控,排查治理隐患,遏制较大以上农业机械事故发生

一是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每年4月起至年底,全区集中开展打击农业机械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治理纠正违规违章专项行动,积极联合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严厉查处非法生产和违法销售农业机械行为,严厉打击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违法违章行为。二是加强执法检查监控,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各地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特点,特别是在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期间和农忙时节,组织精干力量,对等级公路以外的乡村道路、矿山、石场、砖厂、城镇建筑工地等拖拉机集中作业的重点区域、重点路段进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全面排查治理隐患,严厉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脱离年检以及使用伪造、变造的牌证、检验标志、保险标志等违法违章行为,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业机械事故发生。

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安全发展环境

(一)发展有利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财政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增大,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农民培训经费持续增加,相关安全投入不断增加,农民购置应用安全可靠、先进适用农机具热情高涨,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把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为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安全依法监管更加规范化,农业机械安全联合执法常态化,农业机械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加优化。

3.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健全。广西区、市、县三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健全,共有机构110个、监理员1198人,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组织1143个(其中农机站467个、农业服务中心697个)、兼职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员1286人,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11600人,为农业机械安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与挑战

1.个别地方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不重视,没有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网络,大部分县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人员编制少,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多数乡镇没有落实专职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人员;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执法装备简陋,交通工具缺乏,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机械事故和涉及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区外挂车越来越多,给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全区现有150多万台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耕整机等农业机械,有3万多条乡村道路、里程12万多公里,40多万台拖拉机在乡村道路上行驶,超100万台各种农业机械在田间、场院作业,加上部分农机具比较老旧,且不注意日常维护保养,安全技术性能得不到有效保障,再者大部分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淡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酒后驾驶、超速超载等安全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极易发生农业机械事故。

3.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农业机械量大、分布面广、作业分散、作业季节性强的情况和特点,农业机械安全监管难度非常大。仅仅依靠目前全区1100多名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人员及有限的安全执法手段,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中的难题依然比较突出,技术装备比较缺乏,监管手段落后,执法力度不强,拖拉机违法载人等重大农业机械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拖拉机“三率”水平依然普遍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农业机械已达到或超过报废年限,却还长期带病作业,给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埋下事故隐患。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机械安全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依法做好农业机械牌证管理,加强安全执法检查,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厉打击拖拉机安全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促进全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主要目标

至2020年,广西农业机械安全法规体系和农业机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有所提高,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

四、重点任务

(一)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与安监、公安交警等部门沟通协作,完善“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并逐级签订工作责任状,体现政府责任主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农业机械安全协管员发展,把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乡村基层,把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

(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

按照有关规定和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和高素质农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大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安全宣传、安全检测设备、驾驶人考试设施、事故处理装备等农业机械安全技术装备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执法服务手段。

(三)全力防范较大以上农业机械事故发生

认真制定农业机械安全防范措施并狠抓落实。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农业机械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机驾驶人及农村群众的农业机械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期间、重点时段和重要农时季节,积极与公安交警等相关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对拖拉机易出现违法载人、易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安全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有效减少和防范农业机械事故发生。

(四)深化“平安农机”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全创建协作机制,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各项便民服务措施,深入基层开展办理牌证、送检、送考、送维修保养服务和送农业机械安全知识、送农业机械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下乡活动,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进一步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责任,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驾驶员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落实防范措施,抓好安全生产。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继续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文化乡村行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农村群众的农业机械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技能,营造更加有利于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源头管理,依法核发牌证

严格拖拉机及驾驶人管理。坚决杜绝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就发证的现象。积极推广电子桩考仪和无纸化考试技术,严格按照考试科目和程序进行考试。严格按照国家拖拉机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进行检验和办理拖拉机登记,严把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关。

(四)加强执法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

统一部署集中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与公安、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整治力度,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严厉查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全力防范农业机械事故发生,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五)加强农业机械事故应急管理

认真贯彻《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机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落实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理》中“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中“将农机监理各项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加强对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支持保障”“积极推广应用农机安全技术”等规定,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和《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装备建设标准》等规定,加大对农业机械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机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七)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网络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建设,争取增加县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充实人员力量。积极探索发展乡、村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员的方法,完善覆盖乡、村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服务网络,拓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服务范围,切实履行好农业机械安全检验、培训考试、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服务职能。

(八)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队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行政执法人员、农业机械考验员、事故处理员、办证人员业务培训,鼓励农业机械监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加强行风建设,积极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精神风貌。

广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十三五”

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为广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广西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预计2015年农业机械原值达300.84亿元,比2010年增加100.01亿元,增长49.80%,年均增长接近1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00.18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1035万千瓦,增长37.41%,年均增长7.4%;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4.24万台,比2010年增加2.08万台,增长96.65%,年均增长19.33%

(二)开展试验示范研究,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

按主要优势农作物的生产区域了一批的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预计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水稻和甘蔗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71%,迈入高级发展阶段,比2010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88个百分点;甘蔗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 %,由初级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比2010年提高15.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

(三)不断拓展推广领域,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果蔬业、设施农业、畜牧渔业、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拓展。重点开展了水稻育插秧、产前种子处理和谷物烘干,甘蔗、玉米、马铃薯、木薯、花生的种植和收获,蔗地深耕深松、航空植保、青饲料收获、果园管理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已由农业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是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面临的机遇

1.广西农业机械化向高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2015年底,广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50%,标志着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驶入高级发展的快车道。“十三五”是广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

2.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提供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已由农业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将越来越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将不断强化。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将为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空间。

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展。广西农业机械化由中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展。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农机服务出现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面临的挑战

1.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广西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需求很迫切,但适应作物特点和区域特点的新型农业机械仍然缺乏,特别是适应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玉米、马铃薯收获机械化,以及甘蔗、木薯、桑蚕、花生、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不能满足我区主要农作物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低多高缺”,低水平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还呈现过剩,落后的、该淘汰的淘汰不了,成为发展中的累赘;高水平迫切需要的供给反而不足,出现紧缺。总体上呈现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的产需失衡现象。

2.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欠合理。丘陵山区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滞后,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慢,大量技术落后耗能高的老旧拖拉机仍然使用,作业能耗大,一机多用和高效复式以及能够综合利用的机械少,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3.农机农艺融合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制度和农民种植习惯复杂,致使农机农艺不融合,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影响了机械化发展,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推广受到严重制约。现代农业要求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农机农艺必须相互配合,相互适应,互促共进,也是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坚持以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完善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推广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加快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为支撑点,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为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撑,推进广西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加快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双核驱动”战略,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两个建成”以及建设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完善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推广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为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撑,推进广西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促进,科学发展。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及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依法促进,推进农业机械化规范、健康发展。

2.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和耕作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以加快实现水稻、甘蔗、木薯等区域优势农产品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为重点,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3.试验先行,示范推进。把握主推技术,集中优势资源,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突破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坚持试验先行,确保技术先进、适用和安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示范,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4.创新机制,机艺融合。创新完善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农机、农艺、信息化等技术融合,形成多技术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探索全程生产机械化的最佳优化模式,促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大面积推广,水稻、甘蔗、马铃薯和木薯等优势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取得明显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巩固加强市、县两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县(区)级推广机构独立办公场所及主要农作物的推广设施和手段,建立适合广西本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推广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农业机械化化技术推广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创新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甘蔗、玉米、马铃薯、木薯等重点农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机农艺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在主产区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加强农业机械化和农技推广之间的合作,在耕作、土肥、植保、节水灌溉等多方面开展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并形成水稻、甘蔗、玉米、马铃薯和木薯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四、战略重点

(一)发展重点

1.重点推进县乡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市县乡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能力建设和逐级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适合广西本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全面提升推广服务能力。

2.重点推进水稻、甘蔗、玉米、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

在全区50个粮食基地县普及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大力推进育插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加快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结合实施500万亩“双高”甘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加快提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示范以播种、收获为核心的小型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根据广西秋冬季马铃薯生产特点,大力推广应用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快提高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

3.重点推进优势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应用

结合广西具体实际,争取在水稻生产的育插秧栽植和烘干机械化,甘蔗、马铃薯和木薯生产的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桑园生产的桑枝伐条和桑叶机械采摘机械化,水果生产的采收、冷藏保鲜和烘干机械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现主要优势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为做大做强水稻、甘蔗、桑蚕、玉米、马铃薯、木薯和水果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

(二)重大项目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百千万”工程。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自治区财政采取直接补助或先建后补等形式,在全区建设100个大型工厂化育秧中心(每个财政扶持120万元),1000个(2016-2020年每年安排200个)中型集中育秧中心(每个财政扶持30万元),带动发展10000个(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社会资金投入)小型集中育秧中心。

2.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工程。结合粮食产业提升行动,在50个粮源基地县中,全面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每个县至少建立2个2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并因地制宜建立省级、市级和县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择优确定25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2016-2020年每年申报评选5个县),并优先安排承担国家、自治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县推进项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扶持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项目等重大农业机械化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整村、整镇、整县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3.县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柱作用,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到2020年,申请中央财政安排7200万元,建设完善全区90个县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

(二)重点任务

1.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重点推进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建设,集成示范以设施育秧、机插秧为核心的中小型经营规模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以早稻保温育秧和晚稻控温育秧、高性能机插秧技术为主,集成示范秸秆还田耕整地、高效植保、联合收获、低温烘干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技术;适宜地区示范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加快构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水稻订单机耕、订单育秧、订单机插、订单机收、订单烘干和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水稻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全程机械化发展道路。到“十三五”末,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推动主产区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玉米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推广适应广西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以轻简型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小型化机械收获技术为核心的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模式,重点为与20-60马力拖拉机相配套的耕整地技术;因地制宜集成示范青贮玉米收获技术。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试验研究,试验总结适合我区玉米生产特点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生产模式、技术,使玉米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取得突破性发展。

(3)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马铃薯和木薯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集成示范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机、小型马铃薯收获机、高效精准施药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区的技术优势和示范效应,加快马铃薯机种植、收获先进实用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4)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重点推进适应广西花生生产的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以推广轻简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主,重点试验示范分段收获技术、摘果技术、耕后起垄(覆膜)直播、秸秆处理及残膜回收技术。开展花生种植、植保、收获等机械生产技术的试验研究及示范工作,探索花生生产农艺与农机最佳结合的生产模式,实现花生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

(5)种子处理技术。示范推广主要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产前处理技术,烘干、筛选、药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大田育种机械化技术。 

2.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1)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以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示范推广蔗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节水灌溉、蔗叶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在桂中南,集成示范以80-180马力级中型收割机为核心的中型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为深松深耕、联合种植和切段式联合收获技术,在农垦农场,集成示范以300-380马力段收割机为核心的耕种管收大型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糖料蔗品种、种植方式与机械装备的适应性;研究完善不同技术集成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推动耕、种、管、收等各环节机械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到“十三五”期末,甘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2)水果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开沟、施肥覆土、中耕除草、高效植保、修剪、采收、运输、分级、包装和贮藏保鲜等机械化技术。开展关键技术和机具的对比试验,研究集成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与机具配套方案,制定机械化作业规范及规程,加快水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3)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开展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节水灌溉、茶叶采摘等茶叶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研究总结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模式,制定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引导、规范和促进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由人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4)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播种、育苗、移栽等机械化技术。创建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园,开展蔬菜播种、育苗、移栽等机械化薄弱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总结不同生产条件的机械化技术模式,制定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促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甘蔗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实施甘蔗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建设项目,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完善熟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建设技术试验监测平台,强化应用效果的试验监测与示范引导,强化宣传培训,加快技术普及。

(2)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生物质能源利用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和生物质能源的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体系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3)微灌、微喷及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技术。以甘蔗、玉米和水果为重点,在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微灌、微喷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节水、节肥、节药灌溉机械化技术。 

4.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节约型、生态型、环保型、健康型、安全型养殖技术。推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禽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2)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大力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海、淡水养殖及水产品冷藏、保鲜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节约型、生态型、环保型、健康型、安全型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养殖水质的便携式检测、在线监控等智能化水质调控技术和装备,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5.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示范推广 

加强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重点推广设施生产机械、环境调控、物理农业装备与技术。加快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在全区大力组织推广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六)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探索田间生产机械化和集中处理机械化的丘陵山区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形成广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加强丘陵地区田地综合改造整治,以适应机械化作业。加大技术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推广应用。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完善扶持政策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强化推进措施,落实部门责任,形成高效的工作推动机制。科学谋划,确定推广重点,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责任机制。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切实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保障推广人员合法权益,保证推广工作正常运转。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技术补贴的导向作用,努力健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强化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建立起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改善推广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知识更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实施项目带动,发挥示范作用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充分发挥项目的宣传带动、技术辐射和示范效应,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实施项目,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加强以全程生产机械化为主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并充分发挥项目的培养人才的作用,提高项目的综合效应。

(四)加强协作沟通,创新推广机制

完善农机产、学、研、推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推广机制和方法,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推广中的载体作用。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宣传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法规政策、成效经验,先进典型,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系统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水平。


 


 


 


 


 


 


 


 


 


 


 


 

广西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发展“十三五”

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以提高农业机械质量、保障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为目标,切实开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延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广西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法规政策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修订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自治区农机局制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制定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鉴定机构省级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获证产品鉴定信息变更管理规定》,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常态化开展

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基本建立,全区有104个市、县(市、区)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职责,占126个行政区划的83.33%。由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15个,由农机推广站履行职责的89个,其中经编办批准增挂“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站”牌子或赋予职能的41个。同时,明确职责人员712人。投诉监督机制基本健全,建立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工作制度、投诉案件处理流程、信息报送机制。农业机械质量投诉工作有效开展,累计处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136起,结案136起,结案率100%,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72万元。质量监督工作常态开展,与工商、质监部门联合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累计检查30多种(类)、7.8万台(套)农机具,总价值5.5亿元,规范了农机市场秩序,维护了农机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规范开展

农机鉴定机构产品检测资质和鉴定能力不断扩展,新增9种产品检测资质,达到89种,有27个农机产品推广鉴定能力通过认定,发布了6个省级鉴定通则、46个农机产品技术鉴定大纲和42个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大纲;完成农机产品技术鉴定309项、推广鉴定400项(其中省级346项,部级54项);完成可靠性试验228项,委托检验25项;完成监督抽查59项,定期监督检验37项;对18家生产企业、59个获证产品进行了监督检查,有效加强了农机产品质量源头管理。

(四)作业质量管理不断加强

持续开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共调查7种、4224台(套)农机具。其中,大马力轮式拖拉机503台,甘蔗种植机21台、甘蔗收获机11台,斜挂式收割机、甘蔗割铺机1133台,折腰转向方向盘拖拉机588台,微耕机1967台,及时掌握了调查农机具质量状况,为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制定、发布甘蔗种植、装车、收获、深耕深松、农机农艺融合等作业标准和作业技术规范,指导了3500个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230万农户农业机械作业,不断提高水稻、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质量。

(五)农业机械维修管理不断强化

加强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点监督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办理技术等级证书和审验换证,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全面采集维修服务行业数据,启用全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上传资料。加强与工商部门联合执法,切实强化维修点资格管理。加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以各级农机校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依托,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和农业机械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开展农业机械维修工培训考核,1545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落实“扩权强县”政策,下放维修网点管理权限到县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审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依托农业机械合作社开展维修服务,不断扩展服务范围和水平。全区共有农业机械维修点6214个,经农业机械部门审批的有2359个,其中,综合维修点有1830个(一级7个,二级118个,三级1705个),专项维修点有529个。农业机械维修从业人员11372人(持有等级证书3716人),资产总额2.644亿元(维修设备总额为1.28亿元)。

(六)售后服务质量管理更加到位

监督检查114家农业机械生产企业、771家销售企业的售后服务情况,调查核实1936个用户,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售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制度,设立售后服务台账,落实售后服务人员,严格执行三包规定。全区86.4%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92.55%销售企业设立了售后服务机构,售后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发展环境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合作社、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农业机械化应用新型主体,对配套化、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必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发展提速,农业机械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都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常态。

我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势、新挑战。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一是全程、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机械鉴定能力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机械鉴定拓宽能力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对于农业机械新产品的推广,需要农业机械鉴定和推广部门敢于“吃螃蟹”,为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民把好第一关。二是推进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机械鉴定技术提出新挑战。要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布局,促进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和结构升级,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迫切需要农业机械鉴定机构加强高精尖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不断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升级完善。三是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对农业机械鉴定工作提出新考验。新常态下,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不能让低质量、低水平,甚至不合格、不合规的产品享受补贴政策,要求农业机械鉴定工作更加注重质量、强化责任、严格把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进入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质量时代”。

(二)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农业机械化经过10多年政策支持、需求拉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主要机具数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等方面实现了迸发式的“量”的增长,但“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机械科技含量较低、机械故障较多、安全隐患较多、维修难等状况依然存在,在有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尽管我们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着力构建和完善包括试验鉴定、质量投诉、质量调查、维修管理和职业技能鉴定在内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效益初步显现,但是目前投诉监督体系、维修体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基础不平衡,工作职能不统一,全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支撑力量不够。

(三)深化改革的新挑战。一是新修订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已经公布。办法修改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本着“谁鉴定,谁负责;谁颁证,谁负责”的原则,将赋予农业机械鉴定机构更大的工作自由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鉴定机构的活力,同时也对农业机械鉴定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大纲等法规和技术文件也要随之修订,修订的宗旨就是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广鉴定工作的责任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必须认真研究、快速推进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制度改革完善。三是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处于机构整合、调整职能的探索阶段,处于改革的“深水区”,面临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念、齐心协力、直面挑战。

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发展提速,农业机械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的新常态下,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和发展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发展提速,农业机械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的新常态,不断拓宽农业机械鉴定能力范围,扩大服务领域,着力构建和完善包括试验鉴定、质量投诉、质量调查、职业技能鉴定和维修管理在内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不断强化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政策,依法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依法行政能力。

2.坚持创新推动。创新管理理念,拓宽管理范围,数量质量并重;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体系,强化部门协作;创新工作方法,注重长效管理,优化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3.坚持服务民生。加强源头管理,把住产品质量入口关;强化市场监管,把牢产品质量出口关;加强督促检查,把好农业机械化质量服务关;强化投诉监督,把严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关,为广大农民、农业机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4.坚持统筹协调。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协调力量,强化监管,全面推进贯彻落实;齐心协力,加强引导,共同构建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水平。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健全,机构职责明确落实,管理领域不断拓宽,薄弱环节明显突破,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一)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大幅提高,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需要,鉴定检测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农业机械化质量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实现常态化,农业机械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产品合格率90%以上。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切实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反馈率100%,重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案件和上级督办案件100%,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制定完善水稻、甘蔗等广西主要作物重点环节的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技术依据。开展5种以上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掌握在用机具作业质量情况,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机具。加强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业指导,示范推广作业标准和规范,实现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整体提高。

(三)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机械维修网络布局合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现具有三级以上农业机械维修资质的综合维修点2500个,二级以上占比达到10%以上,持有维修工等级证书4500人。扶持50个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建设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示范点。结合150个农业机械合作示范社建设,建成50个二级、100个三级农业机械维修点,增强农业机械合作社维修服务能力,打造农业机械维修服务品牌。

(四)售后服务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

广西区内生产、销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设立有售后服务机构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达到90%、农业机械销售企业达到95%,建立并执行售后服务制度的农业机械销售企业达到98%;对广西区内补贴机具生产、销售企业实现全覆盖督导检查,督促农业机械生产、销售企业售后服务制度完善,使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战略重点

(一)发展重点

1.重点推进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科学规范化。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监督检查;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科研创新、设施和标准建设,对农业生产急需的新型农业机械及时增资质扩能力;规范农业机械鉴定受理审查、试验检测、证书变更和证后监督等关键环节管理,提高农业机械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标准化。巩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和职能,建立健全高效运行机制,以“四明确、三统一、两规范、一延伸”为目标,力争实现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明确、职责明确、要求明确、标准明确,工作制度统一、办公程序统一、档案管理统一,工作着装规范、工作行为规范,有条件的地方将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窗口延伸到乡镇,构建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体系。

3.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常态化。以“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为目标,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质量投诉、质量调查、标准化和信息化、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开发等重点职能工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手段,形成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重大项目

1.广西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建设项目。结合广西500万亩“双高”甘蔗基地建设,申请财政支持7200万元,建成规模2110亩,其中,甘蔗机械检验检测中心110亩,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集甘蔗机械试验鉴定、维修调试、培训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试验示范基地。

2.基层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项目。结合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请财政安排600万元,重点完善60个县级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基础设施,配齐办公设备,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3.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亚热带作物机械鉴定站建设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000万元,依托广西农业机械鉴定站(农业部亚热带农业机械具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亚热带作物机械鉴定站,重点开展亚热带作物机械的部级鉴定能力建设,实现甘蔗、水果等主要亚热带作物机械试验鉴定能力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管理。坚持依法鉴定、科学鉴定、规范鉴定、廉洁鉴定,加强部级、省级农业机械鉴定站基础设施、管理体系、鉴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试验鉴定能力,规范鉴定行为,从源头上保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主动加强与工商、质监部门联合,切实开展农业机械质量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有效规范农业机械流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常态开展质量投诉、质量调查和质量保障督导工作,有力保障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

2.加强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规范作业规程和质量要求。持续开展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调查,及时掌握在用机具作业质量状况,引导使用者购买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加强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业指导,示范推广作业标准和规范,推动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整体提高。

3.加强农业机械维修和售后服务质量管理。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机械维修网点,重点建设乡级、村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扩大维修服务范围。加强资质管理,把好农业机械维修市场准入关,提高网点建设档次。创新管理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重点加强生产、销售企业维修和售后服务质量常规化管理,规范农业机械维修市场秩序。扩大农业机械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覆盖面,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打造维修服务品牌,推进维修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建立覆盖全面、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农业机械维修和售后服务网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成立组织机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基础设施设备、体系建设、重点项目等资金投入,保障工作经费,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力度。科学谋划,创新机制,制定方案,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

(二)加强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投诉监督、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管理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人员培训,优化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机械标准化和信息化、质量投诉监督等多领域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型人才,以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推动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基地建设,加快制定(修订)农业机械鉴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标准和鉴定大纲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明确投诉监督机构职能,落实人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常态化。加快制定完善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及技术规范,加强指导落实,不断提高作业质量。建立健全维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三)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与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充分整合试验鉴定、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机构资源,加强统一协调,积极履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投诉监督、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管理等重点职能工作,不断强化产品质量,提高作业质量,抓好维修质量,提升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机械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创建于1960年,原名为“广西农业机械化学校”,199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现名,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现有在职教职工320多人,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开设有机械、电子、汽车、信息、商务五大类27个专业,在校生7500多人,是一所广西首批国家级重点与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投入1.1亿元,用于学校教学实训综合大楼的建设、后勤综合楼的建设、改造汽车实训场室、校办工厂的建设、修缮第1、2、3、4栋学生宿舍、学校围墙的重新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实训中心的设备购置建设、“十二生肖生态园”和校园环境的美化、硬化和绿化建设等。学校建筑面积由“十一五”末的7.8万平方米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0.97万平方米;校内实训场室由原来的45间增加到71间;教学实训设备价值由原来的2969万元增加到4060万元;校外实训基地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42个,新增24个。基本建成了以网络信息硬件、信息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构成的“数字化”校园。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招到全日制新生13866人,年招生人数稳定在3000人左右,在校生由6100人扩大到7500多人,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名列全区中职学校前茅。

(三)“两赛”成绩突出。“十二五”期间,学生参加“两赛”(技能比赛和文明风采比赛)成绩突出,荣获全区技能比赛一等奖32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58项,全国技能比赛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荣获全区“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420项、二等奖774项、三等奖695项,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38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86项,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奖”。

(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构建“N5”系统模型,努力打造“双高、五星”师资队伍,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数量扩充、结构调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由原来的182人增加到291人,新增109人;高级职称教师由原来的23人增加到67人,新增44人;研究生学历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69人,新增39人;“双师型”教师由原来的112人增加到239人,新增127人,比例由原来的61.5%增加到82.1%;聘用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由原来的41人增加到77人,新增36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

(五)教改科研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14篇,参加各类论文评选获奖283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奖励28项;承担各级各类教改或科研项目60项,校外获奖项目51项,其中,荣获第八届(2014年)广西教改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荣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六)高质量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2012年6月4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下文,批准我校为“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正式启动,我校紧紧围绕《建设规划方案》和《建设任务书》,深化理论学习和任务理解,注意交流吸收经验,努力提高统领能力水平;定期和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认真做好迎接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建设检查,虚心听取专家领导的意见,及时整改,奋力推进。经过两年建设,原计划投入1850万元,实际投入2714万元,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完成率为100%。2014年9月上旬,我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自治区教育厅验收;2015年10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和 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文,批准我校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校”。

(七)“文明风采”专题活动协办成功享誉全国。由于我校多年来参加全区全国“文明风采”竞赛成绩突出,加上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推荐,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农机局的具体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区有关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11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总结座谈会暨颁奖典礼活动在我校顺利举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共计300多位领导代表莅临学校参加活动,国家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自治区政府李康副主席及自治区教育厅秦斌厅长、农业厅谢泽宇厅长、农机局黄铭福局长等领导亲自出席活动,并给予高度赞扬,为广西争了光,师生员工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关注度和荣誉度。

(八)顺利推进西校区集资建房工程。在自治区农机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校西校区集资建房工程顺利推进。该项目于2013年8月8日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计划兴建2栋(172户)住宅楼,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为25800平方米,建设期为3年。截至2015年7月10日,A栋完成主体封顶,B栋施工至18层梁板砼浇筑,已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2600多万元,完成项目总投资的50%。预计2016年年底,可以竣工验收并交付教职工使用。

(九)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期间,增加校企合作企业40多家;新建校外实训基地24个;引进合作企业投入设备价值400多万元;新增“德联汽车班”、“润建网络班”、“顺丰物流班”等10个订单班;新建10家“校中企”,使5大类专业都各有2家“零距离”合作办学的企业;安置学生教学与顶岗实习10000多人次。

(十)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共培养学生超过10000人次,学生初次就业率由94%提高到98%;专业对口率由85%提高到87.2%,就业薪资由平均每月2500元/人提高到2800元/人;区域内就业比率由45%提高到65%。

(十一)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共开展各类社会实用技能培训50000多人次。

(十二)获得主要荣誉。“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第三届广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先进集体”、“全区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文明风采竞赛组织奖”、“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单位”和“广西森林校园”等荣誉称号。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要点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和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6月23-24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前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做了重要讲话,会上刘延东和马凯副总理分别做了讲话。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出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努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7月初,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进一步夯实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要组织实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建设100所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0所示范特色高等职业院校、6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校,重点培育10所职业院校跻身国内同类院校一流行列;以加快构建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广西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可见,“十三五”期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持续向好,职业教育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2.北部湾经济发展给广西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承接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企业的东部产业转移,吸引了很多生物制药、电子、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企业来北部湾投资发展,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带动了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的需求。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最急需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提速,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社会及家长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使社会和家长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远低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已促使许多家长转变传统的读高中考大学的观念,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认可度有所提高,已出现本科毕业生回炉学技能的现象。这些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4.学校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55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校现已建成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设备实施齐全先进、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社会信誉高、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教学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广西最具办学实力的一所国家级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区内外有比较高的荣誉。良好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稳定规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争优创高”为基本发展思路,以建设新校区和申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与升学并重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以品德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等职业教育基本原则,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努力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性、创业型人才或劳动者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发展的政策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5.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6.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产业的决定》;

7.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8.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9.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

10.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1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意见;

12.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

(四)发展的基本原则

保持(适度增长)规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铸造品牌特色,实行精品经营和精细管理,实现科学化发展。

(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新校区建设和申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和中心工作任务,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并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到2020年,办学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改善,专业建设、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办学效益、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广西、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品牌专业教育为特色,多专业、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重点示范、绿色森林、文明安全、幸福快乐、持续发展的学校。通过五年的发展,努力在保持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申报创建成为高等职业学院,实现学校招生办学事业新的跨越。

(六)发展的主要目标

1.入驻南宁市教育园区购买600亩地,建设新校区,总投入10亿元,分二三期完成,一二期投入5亿元,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

2.计划于2016年申报创建高等职业学院,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收高职生,招生人数为1000人。

3.中职年招生保持在2500人以上,保持在校生规模7000人以上,2016年开始学校办学规模在8000人以上(含高职学生)。

4.建成“培训与创业大厦”(校门口),增强社会培训、技术合作及创业等服务功能。

5.建成西校区172户教职工集资房,解决172户教职工住房困难问题。

6.改扩建5000平方米的教学实训场室和1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

7.输送毕业生100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8.对外培训与技术合作创收年均达到100万元以上。

9.创建和谐平安学校,校园安全无责任事故。

10.新增教师30人,高级职称新增15人,研究生学历新增20人;“双师型“教师新增20人;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新增30人。

11.参加全区全国职业技能比赛和“文明风采“竞赛成绩保持在全区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前10名)。

12.教学科研立项与成果成绩保持在全区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前10名);

13.与20家区内外著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50家区内外中等以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14.与区内四个县域职业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年均合作招生达300人以上;

15.与区内10家以上高职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年均输送学生达1500人以上。

16.建成具有国内领先和较高水平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实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信息化。

17.积极谋求走出国门,建立一定的国际办学合作关系。

18.在职教职工绩效工资增长10%以上。

四、发展的基本措施

(一)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改革中层机构结构,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中层干部的素质能力。

(三)积极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通过向银行贷款、争取项目经费、专项经费等,实现筹措资金达3亿元以上。

(四)不断修改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竞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N5“系统模型,适扩数量,完善结构,重抓质量和能力提高。

(六)按照“招生与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指导思想,始终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坚持和改进“四全、三早“和竞争激励的招生工作机制。

(七)坚持“三一、三三、七课、十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育人质量。

(八)认真抓好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九)始终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保持在区内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

(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持续、深入、扩大、长效的校企合作关系。

(十一)加大投入,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完成“广西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任务,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水平。

(十二)不断优化、美化和硬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秀的校园育人和生活环境。

(十三)不断加强与高职院校和县域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扩大和提升招生办学规模。

(十四)关心包括离退休在内的教职工的生活与幸福,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

(十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校园安全无责任事故。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