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发文单位: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发文日期:2016-05-11     分享到: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厦经信软件〔2016〕 165 号

各区政府、市各相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
按照《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专项规划的批复》(厦府〔2016〕143号)意见,现将《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给予印发,请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与各部门"十三五"规划衔接,着力发展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6年5月11日

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以及国家、福建省十三五期间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期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特色领域优势突出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软件产业规模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软件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353.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21.8亿元,年均增长率28.97%。截至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达960家,软件从业人员达14.4万人,软件业务收入约为"十一五"末期的3.5倍。围绕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目标,厦门市形成了若干特色优势领域。其中,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围绕智慧城市和两化深度融合应用,涌现了一批互联网大型运营平台,以及一批专业从事电力、信息安全、医疗、社保、烟草等领域的软件企业;在动漫游戏领域,截至2015年,全市动漫游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7%,累计认定动漫企业达到125家;在电子商务领域,各类电商平台层出不穷,2015年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2600亿元,同比增长86%,网络零售交易额220亿元,同比增长60%,乐麦、名鞋库等企业成长迅速。
2、产业结构优化,新兴业态培育成果显著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保持产业规模较快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信息服务业收入达524.9亿元,占软件业务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6.94%。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等高附加值的高端业务增速加快,高端业务不断服务化转型;以动漫游戏为代表的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软件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服务化渗透作用进一步加强,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突出的服务化转型成果使得动漫游戏、数据服务、智慧城市、云计算及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3、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厦门市科教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在"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市共建设重点实验室63家(国家级4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10家,市级4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国家级2家,省级33家,市级7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8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行业协会、动漫游戏产业协会、中国新媒体动漫联盟、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产业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以及百度开发者中心、腾讯创业基地、爱特咖啡等一批创业孵化器的成立,有效促进了创新要素流动与合理配置,提高了集群创新能力,一大批创客资源和创新成果在厦门集聚,孕育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4、企业培育成效明显,游戏产业生态逐步构建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骨干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国网亿力信通、信息集团、美亚柏科、易联众、三五互联、智业软件、精图信息、中软海晟等企业在各自行业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美图、美柚等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垂直细分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美图公司移动端用户数达12亿,是国内最大的图片处理应用软件;美柚用户数超过5000万,成为国内最大的女性健康社区;动漫游戏领域集聚了咪咕动漫、飞鱼科技、吉比特、4399、趣游等龙头企业,在推动动漫游戏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新型动漫游戏产业生态系统,并带动一批动漫游戏内容商、运营商及影视娱乐商的发展。
5、载体空间不断扩大,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厦门市市区联动,共同布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了以软件园为核心载体,湖里区高新园、海沧区信息消费与数字产业园等区级园区为特色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厦门软件园一、二、三累计可提供420万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软件园一期拥有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成为科技金融和新型孵化平台,截至2015年底,软件园一期工商注册企业800家,企业员工约1.3万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620家,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股权投资及中介结构180家,管理基金规模170亿;软件园二期2015年企业实现业务收入483亿元,占全市收入的52.44%,成功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军产业园区前十强;软件园三期向投资企业累计535家,意向面积308万平米,园区工商注册企业169家,实际入驻企业138家,入驻企业员工约3300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93亿元,同比增长332.81%。厦门软件园已初步形成一二三期有效联动、岛内岛外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6、完善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为日益壮大的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根据动漫游戏产业发展需要,于2013年成立厦门市动漫游戏产业协会,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财税金融优化、知识产权、市场拓展等服务;2014年成立厦门市软件评测中心,面向软件企业提供产品检测、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估等服务,同时配合相关机构,开展关键技术、行业共性问题研究,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和质量规范,为厦门市信息化项目提供咨询、监理等服务。先后成立多个厦门市众创空间产业联盟和协会组织,一批产业孵化器投入运营,获首批福建省级众创空间有5家,首批厦门市级众创空间达11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虽然取得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不够大,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不到2%,全国百强企业、骨干大企业和知名品牌数量少,多数企业在细分行业占有一定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普遍偏小。
二是吸引和留住人才压力大,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地方薪酬水平缺乏竞争优势,软件企业内部普遍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软件人才输出缺乏分类指导,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育人与用人标准脱节。
三是产学研用协同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交流协作平台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跨界跨领域有效项目合作较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创新发展面临资金瓶颈。
二、"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发展趋势
产业的新常态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十二五"期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2%,预计"十三五"期间将降至为20%以下。增速虽然在逐步放缓,但产业发展质量将迈上新的台阶,随着软件业持续向服务化、网络化及平台化模式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服务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产业转移稳步推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产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软件研发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的规模在迅速增加,从业人员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产业的互联网化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正在加速向互联网化转变,其高度渗透性使得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在"互联网+"战略推动下,互联网将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加速与现代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生产性和民生性服务业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的跨界应用,在变革传统行业业务模式的同时,催生出新型智能产品、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车联网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的体系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跨界融合成为常态,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互联网+"经济形态兴起,单个企业的竞争、单项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单纯技术架构的竞争演化为生态系统的竞争,基于产业链之上的"核心-外延"式的生态系统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平台将成为其核心。未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构造产业链,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发展为基于社交、平台体系的产业链竞争,产业纵向、横向整合步伐加快,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形成的生态系统将主导市场和产业资源的配置。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政策环境机遇。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出台《中国制造2025》、《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激发市场对各类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给软件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部省市协同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合作备忘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厦门市营造一流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技术变革机遇。当前,软件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软件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孕育了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厦门市提出打造十大千亿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不仅是其中之一,更会在机械设备、新材料、航运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等领域发挥融合创新作用,并由此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群体性技术突破。
产业转移机遇。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仍在继续,厦门市作为海西重要城市,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综合成本较低,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软件企业城市布点的优先选择。此外,厦门市电子商务、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较为领先,适合吸引软件产业资源集聚。
一带一路机遇。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厦门被列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当前,不少处于"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这无疑为厦门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造了商机。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无区域性限制,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本土软件信息企业不再满足国内市场,纷纷放眼东南亚地区,在跨境电子商务、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等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挑战
外部竞争挑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瞬息万变、产业机会稍纵即逝、产品及服务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十三五"期间各省市将进一步竞相谋划布局,利用自身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抢占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产业核心要素,区域竞争愈发激烈。此外,软件和信息服务属于轻资产产业,企业搬迁换址容易,传统的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力度已经下降。
企业发展挑战。软件产业正由高速向中高速发展转变,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兴业务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传统软件企业面临技术、业务、组织等方面转型升级的多重困难,软件及解决方案授权、服务业务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如果面向互联网领域的业务收入不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传统软件企业的整体收入将出现下滑,甚至是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大批互联网企业仍然处于用户培育与黏度提升阶段,尚未梳理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如何将前期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变现成为"十三五"时期全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厦门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厦门特区的"窗口"和"试验田"优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提高市场化资源利用水平,创新政策、资金支持方式,加快园区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小微企业,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等带来的新机遇,顺应信息经济、数据经济、分享经济发展新潮流,按照"做大存量、培育增量、突出特色、联强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开放数据、培育产业、促进消费、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打造"中国软件名城2.0"为抓手,以"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为两翼,以"两岸合作"和"一带一路"为延展,着力提升用户黏度,加快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和流量变现,进一步构建软件在消费互联领域的应用新优势;着力推进软件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厦漳泉"智能制造协同化网络,进一步拓展软件在产业互联领域的应用和共研新市场;着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国际化水平和层次,进一步开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增长的新空间,不断推动厦门软件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加速推进厦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缔造"美丽厦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
加大政府统筹和引导力度,统筹"一带一路"、自贸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建设资源,统筹软件名城、国家信息消费、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服务外包、科技与文化融合、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科技与金融融合等试点示范城市等政策资源,统筹社会公共数据资源,调动全市各委办局、各区县以及各园区基地的积极性,形成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的强大合力。
2、创新引领
创新市场资源、产业要素配置方式,创新政策、资金支持方式,创新社会公共数据开放方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主动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营造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及转化,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3、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各类资源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移,充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创造的市场空间,加快软件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相关信息技术服务的融合跨界应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利用软件和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乃至军民融合,不断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质量和效益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不断向产业集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涌现出若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软件企业和平台产品。把厦门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氛围浓厚、产业特色鲜明、国际合作深入、转型带动效果明显的软件产业集聚区,推进厦门市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2、具体目标
产业规模目标。2016年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千亿产业链目标,2018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三五"期间争取保持20%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
企业培育目标。到2020年,骨干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培育全国软件百家企业4家;营业收入过100亿元企业3家以上,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上市软件企业数量超过20家。
技术创新目标。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省级研发中心10个、市级研发中心20个;力争有5-8个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
人才培育目标。通过培养、培训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立多层次、适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体系,逐步缓解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梯次合理、结构优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基本与产业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相适应。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融合发展目标。深化软件技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软件企业在制造业企业改造生产技术、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完善运营服务能力方面的支撑作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提升软件企业在促进信息便民惠民、重塑城市生活方式方面的带动作用,不断丰富"美丽厦门"的内涵,使厦门魅力四射。
四、发展重点
(一)移动互联网
以移动智能终端等硬件研发制造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为核心,以移动社交平台为特色,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及服务为突破口,深化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关应用的深度融合。着力引进领军企业,重点培育本地优势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
重点突破移动操作系统、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电视、智能路由器等趋势性终端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关键技术带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大力推进基于移动网络、GPS、北斗导航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城市建设、企业运营、移动社交、生活服务等各领域的应用,以应用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构建领先发展环境,建设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数据处理和发布等平台,促进各类平台开放融合,以平台构建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二)大数据
以政府大数据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开放大数据资源、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创新大数据应用服务、确保大数据信息安全,让数据价值在市场中得以升华,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和产业集聚区。
重点完善产业发展新机制,提升信息化基础工程,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推进政府和公共事业领域数据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利用数据资源,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重点研发大数据通用处理、实时大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和图像识别等关键领域,构建自主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行业应用等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以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发展。推动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物流大数据交易所等项目落地。发挥美图、美柚等社交平台企业以及咪咕动漫等游戏平台型企业的入口优势、行业数据优势,加大企业数据挖掘利用力度,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
(三)动漫游戏
立足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实际,扶持一批创新和运营能力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企业。推动业界合作,引导企业由单一的内容提供商向平台运营商转变,通过产业平台的建设,集聚动漫游戏企业,打造厦门市动漫游戏产业链。
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制作和运营商,嫁接新媒体资源,延伸动漫游戏创作、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产业链环节,加强在跨领域经营业务准入方面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化内涵提升传统产业的增值能力和竞争力,加大对动漫原创作品、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增强产业话语权。推动"互联网+文化创意"的发展模式,把握"全领域、全球化、大平台、大数据"的互联网文创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开展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软件研发,大力发展基于IP的内容产业。扩大对外文化游戏贸易,重点拓展动漫游戏产业海外市场,带动中国动漫游戏品牌走出去,实现动漫游戏产业国际化发展。
(四)工业软件
以智能制造为主线,将工业软件作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工业领域产业改造升级的主要抓手,面向工业企业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流程再造等环节的应用需求,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引导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定制化生产模式,提高企业柔性化和分布式生产技术,加快3D打印、物联网技术在制造链中的集成。
重点开发支持装备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能明显提高产品性价比的工业嵌入式软件,发展面向离散型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服务等方面的工业软件产品,引导企业采用工业软件实施技改,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供应链管理(SCM),提升工业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五)电子商务
以发展在线交易平台服务、在线交易支撑服务为核心,培育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示范性强、产业带动明显的电商平台。把握"厦漳泉"、"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等建设机遇,以对台贸易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布局移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力求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中获得先机。
重点支持居于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围绕设计研发、原材料供应、物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打造大型供应链 B2B、O2O等类型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商服务类企业,大力培育本土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六)IC设计
用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坚持市场化运营,引导企业在发展产业和资本回报之间找到平衡。围绕联芯集成电路12英寸晶圆和紫光科技园,加快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着重支持本土IC设计企业自主研发,提高高端通用芯片设计能力,在光通信网络、智能控制、移动互联网终端、物联网终端、北斗导航系统等领域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公共服务功能。
重点开发用于局端设备、用户端设备及骨干网的光网络芯片,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5G移动智能终端SoC芯片,MEMS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芯片,数模混合信号处理、模数/数模转换器(ADC/DAC)等高性能模拟芯片;布局北斗导航、绿色节能半导体、数字电视和视频监控、金融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并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取得突破。
(七)行业应用
顺应厦门市国民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深度融合的需求,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各领域深化应用的过程中,以行业客户企业的IT技术需求从软件技术转向互联网技术为契机,全面推进传统行业信息化应用的互联网化发展,在新一轮行业应用变革中树立知名解决方案和服务品牌。
重点开发面向交通、医疗、社保、教育、公安、信息安全、烟草等垂直行业、以"移动+云"技术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化应用解决方案,改变原有行业应用软件的销售和服务模式,以适应行业客户对信息系统在线化、碎片化、免费化的新需求;推进行业软件和信息化企业从信息系统集成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探索"以租代卖"、"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等多种商业模式,实现互联网化转型。
配合厦门市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实施,依托厦门骨干软件企业,合作开展军用基础和应用软件研发,加快信息安全产品、GPS/GIS在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推广应用,开展北斗通信、导航和位置服务示范应用,研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军事应用软件,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五、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互联计划,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以软件名城跃升计划为抓手,结合厦门市城市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互联网新形态,扩展软件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针对平板显示制造、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卫浴制造、快速成型制造等重点领域,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推动形成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互利互助的良性发展格局。二是在运动休闲服饰、皮具、箱包等生产领域,发挥"厦漳泉"区域产业互补优势,构建"厦漳泉"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培育柔性化制造、数据分析服务、敏捷供应链服务、在线化销售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加快培育机器人、智能硬件等产业形态,挖掘智能装备在生产制造、生活服务的应用需求,开展以人机智能交互、设备自主决策等为特征的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推进生产制造设备、移动硬件设备等联网和智能管控,培育厦门产业发展新优势。
要明确实施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推进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厦门市已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在制造业范畴内,确定软件与工业技术融合推进工作的试点领域、试点企业和试点项目;支持条件成熟的行业和企业先行启动实施"智能一代"试点,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机器换工"。提升在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推进工作中的市场化资源利用水平,改进政策、资金支持方式和效率;总结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推进工作中所突破的关键技术、形成的创新成果和服务模式、以及对制造业产生的带动效应。
(二)深化信息惠民工程,推进软件与生活服务融合发展
以智慧城市、信息消费、数字家庭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发挥厦门市在智慧社区、数字内容、数据开放、家居安防、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面向交通出行、社会保障、全龄教育、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社区服务、饮食娱乐、移动社交、消费金融等生活性和消费类服务领域,加快释放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依托互联网企业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引导企业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共享经济消费模式创新,提供新型信息技术和服务,不断优化信息服务业态结构,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提升环境品质和城市功能,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实现更大程度的信息惠民。
加快制定政府数据有序开放和市场化运营开发的工作方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吸引移动、联通、银行等全国性、区域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大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落户厦门。加快跨领域、跨地区人才培养、引进与合作,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府购买信息惠民服务力度,培育信息消费市场需求。强力整合和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产业,拓展应用内容和空间,把消费互联网培育成为拉动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的核心支点。
(三)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完善软件业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以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用足用好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双创引导基金,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微软件企业给予支持;进一步丰富现有创业咖啡、孵化器等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在提供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风投、人才、法律、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为个人创业和小微企业创新成长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建设,让海峡两岸青年在厦门实现创新创业的人生梦想。出台专门扶持措施,鼓励支持老工业区旧厂房成片改造发展创新创业集聚区。鼓励骨干企业加强内部孵化,衍生新的创新型企业。
实施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大孵化器战略,形成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生态链。面向社会"草根"创业团队,建设"创业咖啡+孵化器"两级载体孵化体系。增强芝麻开门创客汇、爱特咖啡、商集创业园等创业咖啡汇集智力和资本的能力,增强百度开发者中心、腾讯创业基地等孵化器提供相应基础设施和低风险发展平台的能力,并实现二者无缝对接,促进创业企业阶梯式成长;面向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与企业共建创业扶持基金,鼓励软件企业基于已有的技术、资金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积累,拓展新型孵化器业务,为内部员工创新创业提供便捷条件和高效服务。以创业环境和居住环境提升为突破口,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单元、创新社区、创新城区"三级创新空间体系"。思明区、湖里区以"退二进三"为契机,积极发展软件信息、时尚、文创等产业,提升软件园二期及周边创新社区建设水平,打造老厦门的创新创意城区;集美区依托文教区、软件园三期等,打造"大学创新教育城区";湖里区利用软件园二期周边5个地块拓展以及湖里高新园提升、建设创新生态社区为契机,打造现代信息港;海沧区借助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优势,打造环马銮湾"未来产业创新社区";同安区依托同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社区";翔安区利用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产业创新社区";抓住自贸试验区开放机遇,打造"金融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加快项目引进和龙头企业培育
建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和市领导挂钩服务重点企业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跟踪服务,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其政策倾斜,全力推进项目加快进展、产生效益。建立软件业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滚动生成并持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利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机构,多途径提高对现有重点企业的服务水平,加大力度培育现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引导软件企业积极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各级名牌产品,构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复合式运作发展模式;鼓励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中兴等软件百强企业在厦门投入更多产业资源,同时争取其在厦门设立独立的软件企业;持续支持国家和省级银行、证券、保险和信用社等机构在厦设立金融电子化服务机构或信息管理中心,带动本地金融电子化市场需求,加快培育金融服务龙头企业;支持龙头软件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产业龙头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产业龙头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或跨国收购,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梳理本地骨干企业所在领域产业链,围绕优势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进行重点招商,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达到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的目的,为本地骨干企业发展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以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提升骨干企业的产业生态竞争力。
(五)强化园区建设运营,引导产业快速集聚和持续发展
加快"园中园"、独栋楼宇等产业基地模式发展,推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快速集聚。发挥本地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大数据研究服务基地建设,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服务及数据安全等产业环节上形成特色大数据技术企业集群;建设厦门蓝色硅谷、咪咕动漫、优莱柏及日韩动漫进出口基地,进一步做强动漫游戏产业;瞄准移动互联网、工业软件、电子商务、IC设计、行业应用等其他重点领域,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建设一批产业链高效协同的产业基地。
在软件园三期建设过程中突出"智慧"功能,构建智慧园区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成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的智慧园区。有序推进中移动手机动漫基地、网宿科技研发中心、中国电信云研发运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引进,加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动漫游戏等重点领域的国内外一流企业落户;加强软件园三期与一期、二期之间的联动发展,针对各期的定位分化和功能协同,优化软件园一期、二期、三期之间资源配置。加快启动软件园四期、海沧南部信息消费与数字产业园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新载体园区建设,制定科学引资策略,优先布局重大软件和信息服务类项目。鼓励各区根据各自基础优势,按照"一区一园"的要求,加快载体空间建设和企业集聚。
(六)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促进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化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服务平台。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已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资源,汇集政策咨询、财税金融优化、财务管理、法务支持、技术检测、产品认证、人力资源供需对接等服务内容,委托相关机构管理运营,以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企业服务模式和渠道,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咨询服务,增强本地化服务能力。建设和完善清华海峡研究院、快速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厦门研发中心、软件产业合作平台等产业发展平台,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一体化服务体系。
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建立面向各园区、区的线上服务网络,形成统一的服务入口;另一方面在各园区、区设立服务窗口,服务周边企业,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有效避免公共服务资源使用率不高、闲置浪费等问题。
(七)推动软件业走出去,着力拓展产业发展合作新空间
抓住厦门自贸区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吸引台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来厦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制定引进台湾产业人才的特殊政策,以人才带动项目落户、产业发展,打造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鼓励市相关单位或企业与台湾产业咨询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等合作,在台设立引资、引智机构,搭建厦台政企间信息互通和招商协调渠道。支持境外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厦门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引导厦门市软件企业与海外知名企业加强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和产品;鼓励本地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互联网、电子商务、游戏动漫等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亚、中东、拉美、东欧等新兴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升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国际化水平,形成"十三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作为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走出去的优先选择,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合作;注重发挥大数据技术在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数据做到有效采集与充分利用,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将大数据应用打造成为厦门市发展跨境电商的特色优势。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行业管理改革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结合新常态下产业增速放缓,软件行业网络化、服务化、移动化,大数据应用加快推进等新趋势,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要求,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城市规划等"多规合一"运作机制。落实各级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制度,重点在产业规划引导、行业运行分析、政策标准制定、技术标准推广、跨领域准入、市场活动监管、行业应用示范等方面提供综合指导和服务。
加强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保护。加强网络化、融合化背景下的网络化软件版权保护、数据产权保护与交易、网络游戏盗版防护、用户信息和隐私保护、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行业监管问题研究,探索移动应用和大数据产业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注重与跨国公司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对外输出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规范、自律和公共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作用,落实政府向协会购买服务新模式,实现行业协会、评测机构等服务资源向上能与全国顶层资源共享,向下能沉到市内各个园区,建立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二)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同步做好新情况研究与老政策落实。顺应新趋势,加快制定促进软件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案和财税支持政策,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落地。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改革完善双软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系统集成资质监管政策,做好国发[2015]11号文件对软件企业认定及产品的登记备案行政审批取消后的政策执行衔接工作。
释放区级产业发展的政策活力。根据"一区一园"的发展要求,鼓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借鉴中关村软件园、浦东软件园等先进园区政策经验,围绕特色化园区建设和产业培育目标,根据移动互联网、游戏动漫、大数据等不同细分领域的特点,在资金、人才、应用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与省市相关政策形成叠加效应。重点扶持对技术进步、产业链完善、产业转型提升有重大影响的软件企业和项目,加快软件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优化资金扶持方式
变革政府资金支持方式。优化软件产业专项资金的使用重点和方式,加快推进市场化基金运营模式。围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重点方向,强化市级财政资金在做大做强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加快软件园区建设、营造发展环境四大方向的引导功能。完善政府采购软件产品及服务的目录和标准,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探索政府采购新方式,有效引导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壮大资本规模,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以"跟投跟赔不跟赚,盈利归风投"的方式降低社会资本风险。鼓励软件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创新互联网金融、众筹等新型融资渠道,完善信贷融资制度,积极发展面向软件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鼓励企业采取分期付款、技术服务投资等新模式融资。
(四)完善人才引培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实训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政府、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厦门高校软件和信息类相关专业建设,支持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采取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逐步完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外部人才。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发挥"双百计划"、"海纳百川"、《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计划暂行办法》等现有工程和政策的作用,以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按照"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创业企业-上市公司"的途径,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研发、产业领军人才。在消费类金融、IC设计和游戏行业,加强与台湾地区及国外在人才教育、培训、交流、劳务等方面的互联互动,汇聚更多智慧资源。
持续创新留住精英人才。将表彰奖励软件高端人才与厦门的优秀外来工入户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游戏动漫、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细分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制定奖励办法,加大对跨领域、融合性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对政策、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创新留住软件产业优秀人才。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一代宽带网络,完善三网融合机制,开展网络结构升级改造,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夯实"互联网+"发展基础。加快厦门"宽带城市"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以软件园三期为载体,打造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园区,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云计算、数据中心相关规划部署,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助推企业成长,吸引企业、创投资本集聚厦门;加快建设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建成以海西通信枢纽、厦门超级计算中心(二期)为代表的公有云服务平台,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云服务。
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完善统一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和管理工作。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