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发文日期:2016-07-26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26日
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应用普及,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的重心将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转变,信息技术引领、带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和变革,将成为信息化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主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推动全市信息化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水平,根据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6
(一)发展现状6
(二)发展趋势13
二、总体要求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基本原则17
(三)发展目标17
三、推进方向与重点19
(一)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20
(二)推动基于泛在感知的智慧青岛建设21
(三)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建设22
(四)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共同演进23
四、主要任务与工程24
(一)建设高速、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24
(二)推动“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创新26
(三)推进城市治理信息协同高效有序36
(四)推动民生信息普惠提质增效40
(五)促进行业管理信息化能力提升44
(六)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47
(七)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55
(八)建设规范有序的信息安全体系57
五、重点支撑与保障59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59
(二)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发展环境60
(三)创新发展模式,推广试点示范61
(四)推进交流培训,培育社会成长体系62
(五)强化引导培育,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63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新应用、新模式逐步呈现。实施宽带提速、光纤到户、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工程,加快部署IPv6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v4)的下一个版本。、4G、WLAN无线局域网。,我市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启动智慧青岛规划建设,出台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推动信息惠民工程,我市成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推进“互联网+”行动,率先发展互联网工业,提升互联网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水平。总体来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应用逐步深化,全市信息化建设由政务信息化为重点,逐步过渡到各行业领域信息化竞相发展、信息化应用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1.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宽带普及提速成效显著。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宽带提速、光纤到户等建设工程,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网速超过3500Gbps,城市家庭网速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100%,农村家庭网速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99.9%,光纤到户覆盖用户达580万户,完成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技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的电话线分成了电话、上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避免相互干扰。和传统LAN用户的光纤改造,基本建成全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G、3G、4G、WLAN互为补充的无线网络,移动基站数超过34000个,其中4G基站超过12000个,覆盖率达到99.9%;WLAN热点区域接近10000个,无线访问接入点(AP)超过15万个,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实现深入应用。
有线电视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网建设,率先完成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转换,建成包括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FC)、基于SDH同步数字体系,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的多业务传送(MSTP)、宽带IP网互动视频分发网络在内的有线电视网络,形成满足有线电视基本收视、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企业专网互联、宽带互联网接入、网站信息服务、数字传媒等多种业务需求的综合性网络服务体系。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加快建设,超过10000个标准机柜投入运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新浪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在建,为打造北方数据中心、推进智慧应用奠定基础。
2.经济信息化应用成效明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我市作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十大专项行动,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4源自山东省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2015),列全省第一。,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率先发展互联网工业,出台了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推进体系,推动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我市召开;酷特智能、三迪时空、特来电、海创汇等一批互联网工业平台本规划中所提平台,均为计算机信息平台。投入运营,双星、森麒麟、德胜机械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形成示范效应,海尔互联工厂、红领大规模个性定制、特锐德电气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等一批新模式显现,形成了青岛企业群体现象,为打造知名互联网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建成我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线上公益化与线下市场化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政务、融资、信息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12类450多项服务,注册用户超过1.8万户,签约服务机构超过220家。
启动智慧农业建设。在“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的农业云计算中心,形成一站式服务农民、一站式农业监管、一站式专家支撑的服务模式。各金融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统一信息系统架构、统一开发、统一部署应用,我市金融IC卡发行超2000万张,POS终端受理非接触式金融IC卡改造率达到69%。建成旅游行业智慧服务、营销、管理应用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在信息采集、发布、指挥调度方面成为国内旅游信息化建设典型。建设海域动态监控平台,推动远程视频监控覆盖前海一线、重点海域、敏感海域和重要港口、码头等区域,实现国家、省、市、区(市)四级网络体系的互联互通。建成港口电子数据交换(EDI)中心和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促进了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档案数字资源体系、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广电、新闻等领域,促进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质效提升。
3.社会信息化管理不断深入。集约化发展电子政务。推广“686”核心技术应用体系“686”核心技术应用体系为网络、计算、存储、安全、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6个基础平台,基础办公、内容管理、互动服务、办事服务、多媒体协作、流程管理、移动服务、信息资源管理等8个应用支撑平台,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应用服务、认证和安全服务、信息交换共享、灾备等6个功能中心。,为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全国率先建成政务云计算与灾备一体化平台,提供2000核CPU、6000G内存的计算能力,以及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等。推进网上办公,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格局。推进网上审批,市级大部分许可、非许可审批事项,区市重点审批业务,均可在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流转办理。推进网上执法,建成包括多部门处罚事项、裁量标准的执法平台。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建成市规划编制成果信息综合公共平台,实现业务审查、实施评估、辅助决策等多项功能。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与12319热线的整合、联动。建成应急基础支撑平台,应急管理指挥系统覆盖重点部门和各区、市,基本实现实时指挥。建成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的动态监测,市民可随时随地查询公共交通和预约出租汽车。建成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包括自适应信号、交通引导、电子警察等8大系统,信息服务准确性和及时性高出同类系统20%,获世界智能交通年会最佳应用奖。建成公安信息综合应用等多个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社会治安“天网”工程,警务执法能力和公众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建成环境信息综合管理、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安全应急等系统,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等监测覆盖。
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时发布企业相关信用信息,创新打造工商电子营业执照、“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平台,提供市场主体网络身份识别、签名验证等服务。建设智慧办税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国税申报、票具、抄税、认证等业务服务。建设智慧地税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纳税人足不出户轻松办税,以及纳税服务监控、税收风险管理、业务管理监控等,每百元税收的征管成本比平台使用前降低36%。建成一体化市级财政管理平台,整合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公务卡管理系统等。建设城乡一体化权籍系统,进一步整合土地、房屋、空间地理等信息,对地籍测绘、权属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和房屋登记发证等,实现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城乡土地登记全覆盖、土地和房屋权属全过程管理。建设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形成食品安全责任联控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安全生产业务办理、综合分析、预警预测等功能。
4.民生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创新推进“智慧人社”平台建设,形成上连人社部、省人社厅,向下覆盖130多个区(市)经办机构、70多个街镇、6000余个社区和6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3000多家药店的网络体系,以及“一网一库一卡一号一平台”的基础服务格局;推进市民卡建设,发放多功能融合的社会保障卡700余万张。建成市、区(市)、学校三级节点全面互联城域网,建设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推广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建立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新模式,首届世界教育信息化大会在我市召开。加强基层社区、村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建成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综合调度、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健康档案等业务系统,促进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建设居民健康服务平台,提供健康知识在线咨询与互动、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就诊预约排队等服务。引导市场运作建设智慧社区,“众e通”智慧社区、“一家亲”智慧社区等一批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在社区推广。
5.信息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优势突出,形成以数字视听和家电产业为骨干,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光电子、发光二极管(LED)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作用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占据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70%以上,引领行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33.8亿元。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嵌入式软件与行业应用软件国内领先。软件业务收入连年高速增长,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1301.7亿元,同比增长24.6%。海尔、海信两家骨干企业位列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前十强,软控股份、东软载波、海信网络科技等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实施“东园西谷北城”战略布局,“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我市成为“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加快。中国联通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青岛)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清华—青岛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落地。探讨建立大数据管理机制,成立青岛市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研究中心,开展产业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海洋大数据等应用开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产业集群式发展。建立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机构、产业发展联盟,推动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链式发展,在智能家居控制芯片、网络终端、传感器网络接口、物联网数据平台等的研发方面取得部分突破,物联网在工业生产、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医疗、环保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形成带动效应。
6.存在问题。我市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思想认识、政策环境、资金投入等困境和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职能与工作责任不统一,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全市统筹工作力量不聚合,成为制约我市信息化建设超越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建立一个主管部门牵头协同推进机制。二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目前全市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各行业领域自己建设信息系统的阶段,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信息化项目推进困难,需要推动以部门职能为单元建设信息系统,向以城市运行要素为单元建设信息系统的转变。三是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各部门、单位广泛建设信息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在机构职能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体制尚未形成,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尚未充分体现。四是信息化人才队伍提升机制不完善。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和人才涵养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本地高校毕业生外流情况比较严重,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智能制造、互联网工业等新兴融合领域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信息化人才缺乏。五是信息安全保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自主可控信息安全设备占比不高,整体防护与管理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安全评测和监管体系,政府办公、公共服务和工业控制系统等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深化,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并与其他技术交叉融合;信息化建设更加深入,向构建高效率、跨时空、多功能网络空间的方向发展;信息化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开始进入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创新、大变革时代。
1.信息基础设施向高速、泛在、智能化迈进。目前,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将由重点推进广覆盖向高速化、泛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光纤接入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创新发展,将推动构建无缝连接的高速网络环境,加速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关节。未来五年,将持续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强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强化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协调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注重完善服务机制,形成泛在先进与普遍服务并重的综合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2.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等新形态演化。信息技术依然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全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集群式技术创新方兴未艾,交叉融合、群体突破、系统集成的特征日益突出。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便捷高效民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数城市已经全面推开,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应用,不仅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业态,也是重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推进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提升公共服务、改进社会治理,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选择,推进“互联网+”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新层次。未来五年,我市将依托现有优势,抢抓机遇,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和带动产业发展两大主体,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深化“互联网+”行动,着力打造智慧政府、培育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民生,激活传统产业生命力、抢占新兴业态制高点、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和治理水平。
3.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向支撑和引领转化。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使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化驱动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本、技术等要素配置更富效率,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产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管理、生产、库存等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加快资金流转,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投入,优化配置劳动力要素;减少原材料消耗,优化配置物质资源要素;提高节能工艺,创新能源管理,优化配置能源要素。未来五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提质增效作用更加突出,将加快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向主要依靠信息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转变。
4.网络空间环境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过渡。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的应用发展,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应用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网络空间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安全的地位日趋重要,形势更加严峻。未来五年,网络空间安全的防护面积将越来越大,边界会日益模糊,牢固树立网络空间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变革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思路和方式,把对风险的监测识别贯穿于信息系统运行建设的全流程之中,成为信息化推进的重要工作;随着系列法规的制定实施,网络空间治理由松散化、无序化转向法治化、可信化,网络空间安全管理从静态化、程序化变为动态化、即时化,将通过建立风险监测、科学处置的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和信息的安全流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市“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努力谱写中国梦青岛新篇章”的发展定位,以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为主题,以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引领居民工作和生活方式、政府管理和服务范式、企业经营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市在新常态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推进。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统一谋划和推进信息化项目,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民生为本、产业为先,系统推进各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信息化协同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相关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深度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各行业渗透融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形成信息化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创新局面。
坚持开放协同。加快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步伐,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引导信息、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城市管理等领域协同发展。
坚持引领跨越。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探索形成信息化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安全高效。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坚持预防和处置相结合,提高信息系统软硬件自主可控水平,健全信息系统治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创造信息安全共享的优质环境。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联通,初步构建泛在、互联的网络空间体系,努力形成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全国领军的智慧城市。
基础支撑能级跃升。信息通信网络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光网城市接入能力由20Mbps提升至100Mbps,实现100Mbps到户、1000Mbps入企,IPv6实现全面商用,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000万户,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形成5G商用基础网络环境,建成北方云数据中心,提供一体化基础云服务。
互联网模式成为行业应用新常态。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建成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蓝色经济、互联网金融、智慧旅游、智慧港口物流等特色优势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国内领先。
城市运行管理智能高效。政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0%以上,交通运输、公安、环保、城市管理等领域,基本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全天候运行监测管理,海关、检验检疫等重点领域,实现综合运行监测与动态信息服务的全市覆盖,平战结合的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信息服务普惠民生。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智慧社区覆盖200万户以上;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智慧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广泛应用;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深化,形成新型互联网教育模式;建成市民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信息产业形成新高地。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电子信息产品,嵌入式软件、互联网平台等特色软件与信息服务,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等融合型新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过3500亿元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33.8亿元、同比增长5.5%,按照10%的年均增速,2020年产值将达到3436.5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1301.7亿元、同比增长24.6%,按照15%的年均增速,2020年收入将达到2618.2元。。
三、推进方向与重点
“十三五”时期,充分把握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把握“互联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和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推进各信息系统融合,着力构建有序协同的网络空间,推动我市信息化向推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引发经济社会创新变革转变。
注重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基于位置服务的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基于泛在感知和响应的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创新。注重协调发展,全力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应用,逐步构建广泛覆盖的网络信息空间。注重绿色发展,一是统筹建设高速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机构、企业信息系统的计算存储资源向云端迁移,减少重复建设,提升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信息化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支撑作用。注重开放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信息资源开放开发的促进作用,全力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社会数据开发,推进信息资源由采集积累阶段向开放利用阶段转变。注重共享发展,以信息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打造技术与应用双螺旋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在城市运行、社会治理、市民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
(一)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通过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拓展互联网与各行业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创新促进产业转型,推动互联网与制造、商务、物流、金融等优势产业的融合,推进互联网与文化、农业、旅游、海洋等特色经济的融合,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注重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突出“互联网+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提升实体经济的活力。
创新推动信息消费,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纽带、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强对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领域互联网产品、数据内容、应用服务的价值挖掘,构建云端结合、软硬结合、互联网消费与互联网生产相结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创新提供普惠服务,发挥互联网在整合资源、提升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服务民生、城市治理等的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推动基于泛在感知的智慧青岛建设。围绕“1332”智慧青岛总体架构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明确的“1332”总体架构是指,1个城市信息资源中心,城市运行、企业、市民3大服务平台,推进保障、信息安全保障、社会成长保障3套保障体系,智慧企业、智慧产业2大智慧经济着力点。,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智慧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出发点,推进智慧青岛建设,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城市高端人才、高端企业吸引力大幅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实现全面统筹,社会服务为市民幸福提供全方位保障,成为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
以提升城市泛在感知能力为基础,加强对居民生产生活、企业经营发展和城市运营管理过程中感知网络的改造与建设,利用通信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面感知、综合分析和科学应对,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健康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提供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手段。
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和统筹力为核心,在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等领域,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应用,进一步增强吸引专业和高端人才、带动型和创新型企业、蓝色和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和服务资金,以及吸引游客、物流的能力,增强创造大企业和孵化小企业、加速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提升城市品质的能力,增强统筹全域空间利用、统筹协同城市管理、统筹开展社会服务、统筹公共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
以惠及民生和发展产业为根本,创新构建组织推进、信息安全、社会成长等三大保障体系,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试点示范、样板推广等推进体系,健全信息安全的测评、监管、应急处置等服务体系,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的社会成长体系,创新智慧应用和产业发展,提升智慧青岛建设层次。
(三)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建设。利用大容量、多类型、结构各异、格式多样的数据,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深层次关系,在生产、流通、分配活动以及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城市治理等各个方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推动数据服务在智慧青岛、蓝色经济、互联网工业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的新型城市。
发展个性化的经济。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培育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数据服务等新业态,发展以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同时,运用大数据对经济进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升宏观调控以及产业发展、市场监管等方面管理效能,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突出精细化社会治理。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推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城市管理、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推广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位置服务作为精细化基础,已经深入到工作生活各方面,并将成为互联网下一个入口,加快推广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位置服务,从地上到地下,从室外到室内,从固定对象到移动对象,从个人到组织,从单一定位功能到导航、通信、街景与搜索等综合运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方便群众生活的位置服务产品,将位置服务与相关业务结合,发展基于位置服务的新业态。
(四)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共同演进。通过开放式协同创新,激发不同主体的人才、技术、资本的创新活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重点促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通过构建共同创新平台,推动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信息化应用创新,推进科学技术、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众创空间、互联网开发平台,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和拓展创客平台,让特殊专业人才跨越组织边界,形成创新组合,促进社会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共享。推动技术进步平台、应用创新平台、大众创业平台的对接,使信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驾齐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2.0生态。
四、主要任务与工程
(一)建设高速、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有序云化为着力点,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向云端迁移部署。继续加快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全面建成光网城市,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推动提速降费。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和互联网部署,建设支撑智慧青岛和互联网工业发展的泛在感知网络;优化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把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整合现有的移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绿色、高效的新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形成支撑全市信息化加快发展的传输、计算、存储能力。
1.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把握互联网接入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提升我市在国家互联网骨干网的网内接入层次和网间直联层次,提高网络流量疏通能力,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各种互联网信源的聚集。推动在我市登陆的海底光缆系统开放,争取增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优化互联网国际互联架构,丰富跨太平洋直达路由,提升国际互联层次和流量转接水平。
2.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建设。推动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应用。加快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和业务迁移,实现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推进网络、网站同步改造,实现骨干网和主要商业网站、教育科研网站、政府网站等全面支持IPv6。推动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是Emulex网络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是网络虚拟化的一种实现方式。架构和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部署以及商业化应用。加快未来网络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建设面向未来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
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研发低成本、低能耗、适合于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结合的新型宽带接入系统,以及智慧家庭网络与终端设备、安全设备等。开发基于NGB开放业务平台和开放接口的各类三网融合业务应用系统,大力推动NGB业务发展。有序发展IPTV,推动创新应用。
3.积极构建泛在传感网络。加强能源、给排水、交通、海洋观测、气象预报、邮电通信、环保、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感知网络升级与建设,为城市物联网运行应用提供网络通道。利用传感器、无线射频、微机电、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噪音监测、状态监测等各种物联网技术和多元传感设备,建设我市智能感知网络,实现身份、位置、图像、状态等信息的多方感知,为智慧青岛建设和互联网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4.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5G相关技术研究试验,推进5G联合创新中心实验室建设,促进5G关键技术引入和产业化,争取我市率先开展5G商用试点,打造国内5G应用先行区。
5.统筹数据中心建设。综合考虑能源、地理、网络等基础条件,推进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现有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优化。支持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我市落地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华能容灾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以市场为主体,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向云端迁移,提高计算存储等的智能化水平。
专栏一: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工程以基础电信企业需要为导向,对现有的存量基站进行整合、改造,统筹规划移动通信基站数量和位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挥移动通信基站覆盖广泛和政府部门相关基础设施完善的资源优势,推动移动通信基站统建共用,并与城市管理、交通、气象等部门相关设施共建共享,提升移动通信基站的网络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
专栏二: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工程运用云计算技术,升级改造现有数据中心,搭建统一的城市信息资源中心,集中存储、计算与共享城市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基础设施云服务、基础平台云服务、基础软件云服务,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市民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云服务支撑。
(二)推动“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创新。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广泛融合,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高效化。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工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以智慧旅游为抓手,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能力;以跨区域跨行业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物流组织模式和流程创新;以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手段,实现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契机,推进海洋与渔业、水利、林业、电力、商务、金融、文化、新闻等领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1.大力推进互联网工业。立足我市制造优势产业与品牌基础,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建设软件定义的智能工厂,发展数据驱动的先进制造,构筑以平台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着力培育5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0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加快重塑新常态下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的关键岗位实施“机器换人”,以流程制造为主推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以离散制造为主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骨干企业创建智能工厂,支持具备一定先发优势的龙头企业打造互联工厂,推动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升级。发展互联网工业企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互联网工业强市和智能制造基地。
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网络协同研发、网络众包设计等创新设计产业;大力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业务,培育发展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和引导中小制造企业广泛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营销,以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新媒体品牌推广。支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构建云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生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纽带融合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打造家电、服装、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等云制造服务平台,引导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行业培育特色化、专业化云平台,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与智能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
专栏三:互联网工业平台建设工程秉承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培育和打造一批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支持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打造家电云制造服务平台,构建全国最大的家电云生态圈。支持红领“酷特智能”等,打造面向服装、服饰等行业的个性化定制平台,推动传统制造方式向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转型。以软控智慧工厂与智能轮胎整体解决方案、双星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等为支撑,打造橡胶轮胎云制造服务平台,促进橡胶轮胎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支持特锐德等打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平台,拓展电动汽车租赁、销售、维修等增值服务,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支持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总部、三迪时空等打造3D打印云智造服务平台,为3D打印产业链提供全方位集成服务,引领制造业向分布式社会智造转型。
2.促进蓝色经济信息化。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提升蓝色经济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水平,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基于“互联网+”改造海洋传统产业。重点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在海洋渔业领域加快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应用,在海洋交通运输领域加快互联网、北斗导航技术的推广,推进货物运输和港口服务升级,建立智慧化的国际海洋交通运输体系。
以应用提升海洋信息服务水平。融合国内外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资源环境管理和国际海洋开发政策信息,建设国际海洋数据交流中心,打造以海洋科技服务为重点的海洋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国际海洋资源信息共享体系,发展海洋科技动态监测、预警监控、市场评估等海洋信息服务。
以网络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围绕我市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红岛经济区(统称“一谷两区”),以海洋生物医药、船舶海工、仪器仪表、海洋新材料等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特色区域中的应用,打造引领国内海洋产业发展潮流的海洋经济发展新的空间载体。广泛开展海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向新空间集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3.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持续推进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提升金融领域普惠服务能力。
建设互联网普惠金融平台。支持互联网众筹平台健康发展,提高股权众筹对接效率。探索建设全国性的股权众筹融资市场,吸引国内投融资机构通过青岛众筹平台为全国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金融机构共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开展电子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基金销售支付等业务。推进我市P2P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个人对个人。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打造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推广海尔消费金融产融结合模式,发展线上线下结合服务,提升金融普惠水平。实施蓝色金融创新工程,打造金家岭、西海岸蓝色聚集区,创建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在跨境投资、外汇理财等领域的应用,引进和培育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推动各类金融机构相关数据的开放和流动。
推动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转型。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产品销售方式,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管理的试点和创新,提升我市金融行业面向全国的普惠服务能力,为中小微企业以及高端个体客户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4.争创智慧旅游新高地。加强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在我市旅游业中的应用,推进智慧旅游平台迭代升级,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能力。
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整合已建成的各类旅游信息化资源,逐步打造成连接消费者、旅游景区、酒店、商圈、旅行服务机构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联合线下实体,为外地来青和本地游客提供路线规划、产品推介、在线预约等一站式旅游服务,以及个性化旅游定制服务。
完善智慧旅游产业链。推动与全国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合作,加大旅游推广力度,扩大我市旅游在线交易市场规模。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景区智能化运营管理水平。推进智慧酒店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接待服务、内部管理、业务经营的规范化、智慧化。加快推进服务与管理相融合的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旅游行业监管的智能化。
发展“互联网+”旅游新模式。支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进入旅游业,建立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数据库,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终端数据进行创业。鼓励有条件的景区、酒店、购物中心等涉旅企业开展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应用创新,结合在线咨询、在线交易、在线互动等,为用户提供线下优质场景服务和消费体验。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兴趣和偏好,有针对性地形成市南、崂山、黄岛等不同区域的多元化特色旅行主题,提升我市旅游品牌效应。专栏四:智慧旅游建设工程立足现有智慧旅游体系,推进旅游一卡通,构建新媒体营销系统,拓宽旅游信息传播渠道。推进涵盖综合管理、智能门禁、交互视频、智能会议、智能租车、电梯与监控、智能信息终端的智慧酒店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加快景区智能定位、智能监控、电子门票、电子地图、电子导游、电子支付、智能导购等系统建设,推动崂山、沿海一线等热点景区的景区管理可视化、资源管理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鼓励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第三方服务公司等涉旅企业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服务。争取到2020年,互联网技术在星级饭店、A级景区和旅行社应用覆盖率超过95%。
5.突出推进智慧港口物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按照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定位,大力发展国际物流,重点突破物流园区建设,推动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企业转型,优化政府服务监管体系,打造综合物流枢纽,推进物流智能化。
打造智慧物流枢纽。鼓励物流组织模式创新,积极推动大数据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多式联运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产品需求。加快建设跨区域物流信息共享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对接效率,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联盟,支持建设物流大数据中心,推进多种物流方式跨行业、跨地域数据交换,以及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和服务融合,构建智能化多式联运体系。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大型物流企业整合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物流企业共同打造生产、销售、仓储、配送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新模式。运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实体仓储资源,鼓励建设标准化智能仓储系统,为中小型仓储企业提供仓储信息管理服务。加快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体系。
推动发展物流新业态。鼓励物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本探索物流发展新模式。支持信息服务提供商研发物流数据分析、预测和应用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虚拟物流创新发展。整合物流提供商、物流需求商、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金融结算服务方,建立虚拟物流市场,形成开放型互利共赢产业生态链。
专栏五:国际智慧港建设工程依托我市海港、空港、园区优势,打造面向全球的智慧型物流中心。鼓励青岛港通过对接信息平台整合调配资源、集成分析数据,实现港口物流的精准化、高效化;支持供应链金融、信用消费等物流模式创新,实现临港O2O交易升级;依托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中心与数字化物流运输体系,推进港口装卸智能化、港口管理信息化,构建青岛国际航运大数据信息中心港和智能化海洋物流服务体系。借鉴国际航空大港的运营模式、商业规划、管理经验,做好离港系统、指挥调度、货运系统、安检信息系统等大数据的积累沉淀,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的增值服务,打造智慧型航空货运枢纽。通过物流、数据、交易、金融等综合服务,推进园区管理标准化和服务产品化,推动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应用,推动不同园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互联,形成园区+专线+门店“三位一体”的物流网络,实现全网信息同步交换、在途运输透明可视。到2020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智能化多式联运体系,智慧物流园区、一体化供应链及国际物流等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智慧物流枢纽。6.构建智慧农业新模式。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深化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结合自动化装备和信息系统,提升农业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
大力推广农业精准生产。建设纵向涵盖各农业管理服务单位和生产单位,横向涵盖种植、畜牧、农机、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完善农业技术专家的服务保障,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监测预警、技术指导、智能分析等应用服务。积极推进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的应用。建设智慧型农机综合服务系统,推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深空探测等在农机调度作业中的应用。
提升农业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使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涉农经营管理的网络化。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综合示范,建立“云管端”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完善以大数据支撑的农业政务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农业管理水平。
7.深化电子商务发展层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和模式创新,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
突破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化电子口岸建设,推进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跨境电商服务和监管水平,探索中日韩自贸区协定项下的电商综合发展体系,构建面向日韩、辐射全球、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
推动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服务,提升网络消费的便利性和个性化。
建设高水平电子商务基地。完善在建和新建电商示范基地的配套服务体系,鼓励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引导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企业入驻电商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电商协同产业链,打造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
专栏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程差异化发展特色鲜明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橡胶、焦炭等行业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支持家电、服装、轮胎等行业建设电商平台,鼓励流通业、农业、服务业等发展电商平台,开拓新市场。
专栏七: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建设企业综合服务云平台,融合线下实体机构,对接现有各部门、区市、产业园区的企业服务系统及社会化企业服务平台、服务机构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统一认证、统一入口,为企业提供综合政务服务、事务服务和公共技术、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信用评价、行业协调等商务服务,实现一个平台解决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所需的目标。(三)推进城市治理信息协同高效有序。推进互联互通和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社会管理协同、高效、有序。推进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动城市运行智慧化,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建设智能交通,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建设智慧环保,提升环境监测、处理能力;建设智慧政府决策体系,提升城市管理与应急的决策智能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公安、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领域信息化水平,实现高效管理。
1.建设网上政府。深化政府网上办公。深入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桌面虚拟化和办公移动化,扩展即时通讯功能,形成移动终端与传统PC功能同步、优势互补的网上办公服务体系,实现各部门、单位和内部公务人员之间的文件、语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的实时交互,进一步提升各级各部门的网上协同办公能力。
强化行政网上运行,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据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政务全程上网运行,完善权力运行电子监察系统,强化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按照规范、高效、公开、便民的要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并与国家和省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推进城乡综合治理。深化天网工程,统筹视频资源建设。建立综合治理网格化监管体系,融合治安、市场等相关领域,建立管理的分级组织和责任体系,形成网格化定责、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规范化运行的新型城乡综合治理模式。
推动政务流程再造。推行政务流程和要素的标准化,逐步改变按部门设计服务流程的现状,推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办理事项为主线的跨部门协同服务,让数据流动,减少服务对象跑路,实现政务事项一站办理。
2.建设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整合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资源,打造集决策、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分析和关联分析,提升政府决策、预警防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拓展数字城管应用,重构业务流程,实现城市空间和多维分析、移动执法、视频监控、车辆监控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工地管理、违法建设及噪声监控管理等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专栏八: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工程筹划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做好国土、城管、公安、交通、消防、卫生、水务、气象、环保、管线等管理平台的融合、协同、联动,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和事件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智能预警、信息发布、决策支撑、综合指挥调度、移动办公、行业系统事件触发、行业信息共享等功能,逐步形成多头采集、一口处置、上下联动、监督有力的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
3.建设智能交通管理运行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深化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信息技术等在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
构建精细化全覆盖的交通运输智能体系。扩大交通网络设施运行信息的采集范围,提高信息采集精度。建设涵盖公交、港口、机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云服务平台,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向综合协调一体化运行转变。
大力发展交通信息服务。加强交通信息整合分析,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公交车辆、周边停车诱导等动态信息服务。
专栏九:智慧交通建设工程依托市交警支队的城市道路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市交通运输委的综合信息中心,围绕“平安、便捷、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发展目标,整合公路、铁路、海上、空中交通体系和停车管理体系等,打造包括便捷出行信息服务、平安交通应急指挥、绿色交通综合监管、智能管理与仿真决策支持等的一体化交通平台,实现高效智慧的交通管理与服务。
4.建设智慧化环境监控与管理体系。建设环保综合管理平台。整合环境地理信息、环境数据信息、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监察信息、重点污染源协同动态管理信息、机动车尾气排放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等,建设环保综合管理平台、环境数据资源中心。
建设智慧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集污染源监控与环境质量预警一体化、监控精确定位与数据即时共享一体化的先进环境监管体系,以及与3S(GIS、GPS全球定位系统,泛指。、RS遥感,一种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紧密结合的污染源监控体系,提升环境实时监测、及时处理能力。
5.建设智慧化政府决策指挥体系。完善辅助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涵盖城市管理、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环境资源、征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分析、预测模型;建立基于地理信息数据,涵盖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的辅助决策分析信息系统,提升城市宏观调控、应急管理的决策智能支撑能力。
建立城市综合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立包括公安、消防、卫生、环保、安监、气象、林业、水利、防震减灾等部门资源的城市综合应急联动指挥系统,通过应急指挥通信网、视频网、综合数据中心,实现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
专栏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融合分布在各行业领域信息系统的应急通信资源、应急图像资源以及其他应急相关数据资源,建设具有监控预警、指挥调度、部门联动、应急保障、模拟演练等功能的全市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多种应急通信方式的统一综合调度、图像资源统一管理、多渠道信息发布,以及对应急预案、物资、队伍、专家、避难场所、危险源、防护目标等应急设施的数字化管理,城市突发事件跨部门联动处置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应急指挥联动体系,完成与市辖各级各部门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科学分析、组织指挥、高效处置的能力。
(四)推动民生信息普惠提质增效。以普惠共享为着力点,推动信息技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优质教育的普惠性;推进智慧医疗,优化居民就医环境;推进智慧化社会保障体系及市民卡工程建设,提升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养老,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服务水平提升;建设市民综合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均等、便捷的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民政、体育、人口、计生等领域信息化水平。
1.优化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用信息化手段推广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研活动,实现在线教研常态化、教师交流多样化、教研评价多元化。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进教育资源汇聚与应用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扩大以微课为代表的特色学习,建设终身教育在线学习系统。依托社会力量和高等院校,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全民学习网建设,满足多元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专栏十一: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资源汇聚;建设青岛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中心,汇聚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优质资源,整合共享1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和配套资源。建设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机器人活动教室、3D打印创新活动教室、数字探究实验室、职业教育仿真实训室等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加大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力度。建设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实现统筹管理和数据汇总,推动教育管理的网络化、科学化。
2.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应用,探索构建一批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扩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开展远程医疗,降低居民就医成本。
建设人口健康云平台。实现我市全员人口、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三大数据库互联互通,形成标准统一、安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提供从门诊到检验检测、远程会诊、健康管理、康复诊疗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
打造健康服务强市。整合卫生、计生信息化资源,打造卫生计生一体化平台,开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健康、计生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服务。推进卫生和计生业务的充分融合,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健康物联网等方面取得突破。
专栏十二:智慧健康建设工程以医疗服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效率提升为切入点,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的相互联通,以及诊间结算、床边结算实现医疗服务和医保报销的业务协同。发展医养护一体化的居民健康服务,完善检查预约、住院预约、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管理等功能,实现签约医生和签约家庭的双向互动。推动移动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型医疗模式,发展基于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网上预约挂号、健康档案调阅和移动医疗服务。争取到2020年,构建一个包括1—2家三级医院、多家社区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医生以及第三方机构(药店、保险机构等)在内的“无边界、无围墙”的云医院体系。
3.构建智慧化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会服务基础数据库规模和应用范围,深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政府间数据、互联网数据及社会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关联数据的共享,实现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协同办理,促进与医疗卫生、民政、公安、金融等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形成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体系。
扩大社保业务网上办理范围。为市民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网上综合查询服务、网上办事服务、自助式服务、移动终端服务和12333电话热线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医保实时结算等互联网应用,推动社保经办业务服务下沉,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
专栏十三:智慧人社建设工程加强信息化基础支撑,构建人社“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大市民卡推广力度,加快“金保工程”二期本地化,全面深化“智慧人社”体系建设。利用自助服务、移动互联网优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内在统一、外在多元”的智慧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的全覆盖。通过“智慧人社”个人版APPApplication(应用)的简称,本处指移动设备(包括平板电脑、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建设,创新发展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就业、社保、医保、就医、购药等服务体验,加强政府与个人间的双向交流互动,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人社服务新业态。开发建设“智慧人社”单位版APP,为企事业单位办理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监察、人事人才等业务提供个性化、便捷式服务,构造全天候、智能化服务新格局。
4.推动智慧养老体系建设。鼓励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养老平台,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政府、社会、商业便民养老服务资源,对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服务主体,实现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紧急救援,以及信息查询、服务订阅、在线评价等功能,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建设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统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推广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汇集养老服务行业基础数据,为政府管理决策和监督提供支持。
5.提升智慧社区水平。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民政事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人口与健康、治安综治、文化教育等相关业务系统,集成社会服务和事务管理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创新。支持我市已经部署的基于电力载波的“众e通”智慧社区模式、基于楼宇对讲的“阿波罗”智慧社区模式、基于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家亲”智慧社区模式、云架构模块化的“卓信”智慧社区模式等继续创新发展。推进网上审批、办事服务等政务服务应用程序接口向社会开放,鼓励信息技术企业研发产品化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建设集成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第三方服务等众多模块的智慧社区平台,协同基础电信运营商、资本运营企业等深入推广,联合社区服务的实体,通过手机、自助终端、智能电视、服务热线等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事务、商业服务。
专栏十四:市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事业服务的需求为主线,以教育、卫生、民政、社保等民生领域为重点,建设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市民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政府服务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商业便民服务资源,以综合服务网站、城市一卡通、市民服务站等为载体和渠道,为市民提供均等、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实现基于“实名制”的信息聚合,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市民足不出户的一站式服务。
(五)促进行业管理信息化能力提升。以数据驱动为着力点,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行业管理信息互通,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指导行业监督管理,提升监管水平。推进市场监督大数据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行业监管提供可靠依据;推进信息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智能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智能化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强化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国资、物价、银监、证券、保险、税务、海关、检验检疫、质监、审计、统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办事效率和管理能力。
1.建立市场监督大数据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服务市场主体。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建立多部门网上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统一受理、同步审查、信息共享、透明公开。支持银行、证券、信托、融资租赁、担保、保险等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运用大数据为企业提供服务。
构建大数据监管平台。在企业监管、环境治理、消费安全等领域,推动整合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有关市场监管、法定检验监测、违法失信、投诉举报数据,以及企业依法依规应公开的数据,引导企业自愿公示生产经营、销售物流等数据;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规律与特征,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加强对市场主体全程监管。
2.建设信息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整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法、安全生产、质量监管等领域信用信息,建立市级信用信息交换系统。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参照市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技术参数、数据标准、通用模块、交换接口等,开发能够满足我市需求的行业信用信息平台。
扩大信用信息使用。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跨部门归集公示信息交换机制,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工作中建立信用信息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以及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提升社会信用应用水平。
专栏十五: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法人、人口基础数据库和政务云平台等前期成果,汇集存储各类公共信用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数据跨部门、跨行业流动,并与国家、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和非企业法人公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利用政务云平台资源,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通用软件模板和应用技术支撑,通过数据灾备、部署下一代高性能防火墙等防护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和数据安全。到2018年底,基本建成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纵横联通,覆盖所有行政区域、信用主题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体系。
3.构建智能化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物联网、智能标签、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搭建由农业、畜牧业、质检、商务、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追踪及其过程的反向追踪。
构建食品药品监管与服务云平台。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基础数据库和诚信数据库,整合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与服务云平台,实现省、市、县(市、区)多级监管网络的互联互通,强化全程监测、预报预警、执法检查、事故报告处理等业务的协同。
4.构建智能化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整合优化已有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及配套设施,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动监管资源向监管平台集中,提高部门间业务协同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促进重点企业与应急平台的联通,加强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急预案、指挥、灾害评估等系统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处置的能力。
完善在线监测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构建重点行业企业在线监测体系。建设非煤矿山监测监控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线监控系统,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实现重点区域传感设备的联网管理、移动终端信息采集、现场三维展示等,普及重点危险品运输车辆跟踪定位系统。
专栏十六:智慧管网建设工程利用现有地下管线普查成果,进一步完善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全面录入地下各类给排水、供暖、燃气、通信等管线的具体信息,建立基于三维信息、涵盖地上地下规划和建设状态的智慧化管网建设与管理系统。结合城市管理部门的业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建立地下水、电、气、暖、通信等地下管线的监控平台,提供供水、排水、供气等地下管网的实时监控数据及历史数据服务,为城市管网运维管理、产业规划、节能减排、居民服务等提供有力支撑。
(六)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综合创新为着力点,通过深化应用促进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形成相互推进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引进项目与培育企业相结合,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相结合,以应用服务引领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互动,系统发展基础电子、电子整机、应用电子等电子信息制造业,按照“东园西谷北城”战略布局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融合型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软硬融合、应用创新与技术进步融合,提升产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和支撑能力。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以信息化建设和整机发展为牵引,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发光二极管(LED)、电子材料等基础电子产业。
新型显示领域。支持海尔、海信、冠捷科技等液晶模组制造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AMOLED)等技术,突破柔性显示、量子点显示、激光显示等技术,推动应用及产业化。
集成电路领域。鼓励建设各类集成电路设计服务、测试等服务平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高端通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产品的SoC片上系统。芯片、数字化仪表用芯片、各类IC卡及电子标签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努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传感器领域。支持中科移动物联生命体征传感器、派克森科技应力传感器等项目建设。以应用为牵引,推动新型敏感材料、器件及传感器设计和制造技术,传感器测量和数据处理技术,智能传感器系统及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发展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变换电路、辅助电源等传感器部件,鼓励发展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射线辐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各类功能传感器。深化传感器在工业生产、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以及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二是发展终端整机制造。发挥我市军民融合优势,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设备制造业;发挥大企业集团优势,发展计算机产业、数字视听产业。
智能终端领域。把握互联网应用新机遇,培育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终端、智能穿戴设备制造。依托重点手机和平板电脑整机制造企业,延伸发展智能终端的处理器、面板、外围部件制造。围绕互联网工业,延伸发展工业控制、安全系统等设备。引进可穿戴设备终端设计制造企业,加快推出新型可穿戴产品,推动存储器、处理器、触控模组、显示屏等配套部件的发展。支持智慧终端厂商与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联合,开发面向居民生活集成相关业务的典型性功能产品。
数字视听领域。支持东软载波、澳柯玛智能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3D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激光投影电视等新型产品,研发适应智能家居要求的多功能智慧家庭设备,推动智慧家庭设备与个人移动设备的衔接。
机器人领域。支持新松北方区域总部、科捷工业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罗博飞多功能微型水下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等共性技术,研究机器人建模、感知、多机器人协调等核心技术,研发生产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嵌入式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推动水下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化。搭建机器人研发服务、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原材料与基础件等机器人产业链。
3D打印领域。支持尤尼科技3D生物打印技术研发及应用、前哨精密机械激光烧结金属粉末快速成型技术、三迪时空金属3D打印基地等项目建设。注重应用导向,发展3D打印个性化产品设计、个性化定制模式、定制业务协同引擎、交互门户等技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基于功能设计的造型设计技术、基于逆向工程的快速数据获取技术、高性能分层切片处理技术、高精度高速度成型控制技术,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3D打印专属材料制备技术,以及不同技术路线3D打印材料和3D打印机开发。开展3D打印核心组件技术攻关,突出精密激光器、扫描仪光学系统、精密导轨和电机等核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3D打印互联网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创客应用,形成3D打印产业高地。
三是拓展应用电子。发展汽车电子,突出项目引进与应用推广,鼓励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网络、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等产品创新与应用,提升配套水平。发展船舶电子,支持船载导航系统、船舶自动识别、超声波探测等产品研发与生产,提高船舶智能化水平。发展医疗电子,重点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人体功能状态监测、医用微系统等技术和产品,提高医疗电子保障能力。发展能源电子,支持大功率密度、高性能电力电子装置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智能电网发展的大容量储能系统、智能电网控制系统等能源电子产品。
2.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产品。加强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发展基于开源模式的产业生态系统。围绕我市互联网工业,发展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软件,重点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逐步形成工业软件开发、生产和服务体系。推动云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与应用。面向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环保、安全等领域信息化需求,以及政府、金融、通信、交通、商贸、物流、能源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应用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信息服务。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集成产品,拓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重点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鼓励企业参与信息行业标准制定,申报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及软件能力成熟度(CMMI)评估,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和运维服务能力。着力发展业务咨询、信息化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等服务,增强高端咨询、设计规划能力。大力培育专业化信息系统集成企业,鼓励信息系统运维模式和机制创新,提升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水平。
嵌入式软件。大力开发应用于信息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设备、智能控制设备等的嵌入式软件,推进嵌入式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重点领域嵌入式产品自主化及产业化。
3.突出发展融合型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推进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面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云桌面、云主机等云计算基础服务。支持各类云研发基地项目,推进城市云、行业云、企业云建设,推动医疗、教育、智能家居等领域建设云示范项目,推进云计算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支持市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金溢物联网青岛研发生产中心等建设物联网园区,扩大集聚效应。重点发展物联网设备制造及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大力发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物联网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和新型业态。围绕智能汽车、工业检测和生产自动化、工业信息安全等应用场景,创建工业物联网产业化示范。创新应用模式,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等领域,以及农业生产和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支持清华大数据、惠普大数据、浪潮大数据等项目建设,引进带动作用强的大数据企业,促进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应用。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和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放创新,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和产品开发,研发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以及大数据通用软件、存储设备、一体机等产品,带动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技术核心基础产品发展,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推进交互共享、一体化的数据服务模式,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民生。在海洋产业、金融证券、数字家庭、智能制造等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开展大数据行业应用研发,创新和推广“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形态。
移动互联网。支持研发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需求的底层软件架构、应用开发系统和开源社区建设,开发基于主流应用的APP。推进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移动教育、手机支付、移动阅读、移动定位、文化创意、数字媒体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开放与共享。深化移动互联网在生活领域,如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的应用。鼓励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重点发展车载数据与资讯、多制式智慧交通导航、远程测试诊断、在线节能监管、道路救援等信息服务。
虚拟现实。支持海尔、海信、市光电院、歌尔声学等企业创新发展,规划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园。推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重点支持显示终端、交互设备及内容采集、编辑、处理等相关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应用开发工具和系统测试环境开发。推动建立集共性技术攻关、产品检测认证、应用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虚拟三维设计、虚拟制造、虚拟产品展示等新型生产方式,推动虚拟现实在医疗、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应用。
基于位置服务。抢抓互联网下一个入口,着力发展地理信息服务、卫星应用产业。推进北斗星通华信天线区域基地、航天恒星卫星应用青岛研究院、高新区北斗大厦和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北斗(青岛)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打造全国样板。支持地理信息服务和卫星应用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北斗导航综合服务、运输车辆数据监控管理、智能交通视频监控、公交智能调度管理、高速公路信息查询等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平台,深化位置和通信服务应用。专栏十七:智慧园区建设工程以经济功能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服务园区为重点,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园区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先行试点,打造示范性智慧园区。加强覆盖园区的安全管理、便捷出行、环境保护等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推动产学研、科技成果孵化、公共技术研发等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园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环节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高效、协同、互动、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
专栏十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鼓励和吸引海外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跨国公司在我市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加快智能硬件设计、众研众筹等各类服务平台建设,为创客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开放实验室资源,提供开源软硬件、检验检测、试验加工等服务,加强政策集成和资源共享,着力打造主体大众化、空间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七)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以规范开放为着力点,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机制,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信息资源的采集,完善市级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整合存量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开放。以开放促进共享,推动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易体系,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1.强化信息资源采集和管理。研究制定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信息采集的标准规范,依托感知网络加大信息资源采集力度。加快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信息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专栏十九:城市时空数据平台建设工程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融合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推进城市数据的时间、空间、属性等多维度汇集,建设城市时空数据云平台,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国土资源、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安全生产、物流配送、商业开发、行业管理等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的全方位平台服务,推进不同种类、不同行业领域的数据统筹。
2.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政务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通过政务数据开放,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开放相关数据。完善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优化共享统计分析和共享监控功能,推进建设交通、市容绿化、土地规划、治安、水务、消防、城市应急、环保等专业信息的交换,为宏观决策、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提供支撑。融合各类涉海数据信息平台及网络数据门户,规划建设我市海洋信息服务平台,为重大涉海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
专栏二十: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工程整合各级各部门信息公开和开放数据,建设政府数据开放服务平台,以政府数据清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推进政府部门及教育、医疗、文化、交通、民政、城市管理、司法、科技、旅游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履职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源,以公众可获取、易加工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推进政府开放数据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3.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优先推进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鼓励大数据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专栏二十一: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工程构建青岛大数据交易平台,为数据所有者提供大数据变现的渠道,为数据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数据检索、开发平台,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应用。建立安全、可信、公平、透明的隐私保护、定价和交易规则,强化交易流程管理,推动数据交易行业规范的建立。
(八)建设规范有序的信息安全体系。以协调共治为着力点,推动我市网络空间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信息安全统筹,健全信息安全监督管理、服务支援等体系。完善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和分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提升网络社会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信息安全审核制度,鼓励自主可控国产信息安全产品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对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1.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推动网络与安全的一体化设计,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连接环境、计算处理环境和信息服务环境,构建具有多方位感知、多层次分析、融合展现能力的监控预警系统,以及具备联动响应的运维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网络空间的安全性。
2.构建网络信任体系。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推动电子签名在金融、网络交易等重点领域的全面应用。制定互联网信用评价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互联网网站、网络交易平台诚信评价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服务。加强密码技术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重要数据保护中的应用,强化密码对特别行政、交易安全和信息保护等方面的保障作用。
3.构建信息安全评测体系。以具有相应资质的事业单位或第三方市场主体为依托,组建市级信息安全评测技术支撑机构,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相关技术规范,按程序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内控措施、安全水平、风险状况进行综合测试评估,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系统安全评测支撑服务,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专栏二十二:信息安全测评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信息安全测评平台,开展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安全漏洞分析与信息通报,党政机关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测试与评估,信息安全服务和专业人员能力与资质评估,信息安全测试评估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等信息安全评测服务。
4.强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整合公安、网管、保密、电信运营商等机构信息安全监管资源,形成广泛覆盖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对重要、敏感信息使用的可信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危害性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掌握安全状态,及时发现、识别安全事件,提升我市监测互联网有害信息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健康运行。优化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应急预案,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提高信息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专栏二十三: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面向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市级信息安全监管监控平台,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监控和定期扫描,形成适时反馈和定期通报机制,保障我市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
专栏二十四: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工程完善我市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相关规定,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平台。强化对各级信息安全报警事件的综合分析、通知响应、应急处理、事件全过程跟踪等应急处置工作,提升对公共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处置和大型活动信息安全的保障水平。
五、重点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强化全市统筹。加强全市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政策、顶层设计、重点工程和资金安排等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承担市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协调和组织推进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面协同推进。加强组织保障,健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协调机制,合理布局信息化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跨部门、跨区(市)的信息化项目和覆盖全市的信息化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集中设计,明确建设重点与责任分工;按照程序提交决策后,由牵头单位组织实施。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协同推进各部门、单位的信息化发展。建立跨领域的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研究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加强信息化治理。根据信息化进程的需要,研究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开放、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估等规章制度,推动信息化建设正版化和国产化,明确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决策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注重目标导向和突出建设成效,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规范和优化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流程、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全面开放、创新模式,扩大市场化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各区(市)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引发经济社会创新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大胆探索科学设计,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大力推进,注重区(市)信息化规划建设与全市的衔接,以及区(市)信息平台与全市性各领域信息平台的连接,区(市)建设的信息化项目与全市性信息化项目的对接,形成市、区(市)两级顶层设计相统一、业务系统相协调、数据资源相联通,联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财税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智慧青岛建设、“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等信息化建设新阶段、新层次、新形态的支持力度。扩大市级财政投资信息化建设的规模,重点支持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建设,特别是跨领域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建设。各区(市)和经济功能区相应安排一定预算资金,专项支持本辖区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税收扶持政策,特别是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创新产品与服务,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加大政府财政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投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项目和融合型信息技术产业的力度,大力扶持信息化标准体系、公共服务平台、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针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等,研究制定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引导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的标准规范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和信息资源开放开发,营造信息化持续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信息化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发展模式,推广试点示范。推动建设模式创新。创新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建设中,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公私合营模式(PPP)的使用频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鼓励信息化项目解决方案提案商、投资商、电信运营商联合,着力推进一批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落地,形成和推广“产品+资本”的智慧城市建设青岛模式。
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鼓励初创期、小微型信息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培植创客精神,构建众创空间,发展创客队伍,支持企业和创客实施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形成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相互促进的局面。
推广信息化典型应用。加快信息化相关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和推广智慧青岛、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试点示范,吸引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和产业项目投资,加快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四)推进交流培训,培育社会成长体系。组织宣传与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市民的信息化社会成长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引导建设智慧城市和“互联网+”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培训中心等,组织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专题讲座、报告会、集训班和现场体验活动,扩大信息化发展培训与宣传范围,持续提高全社会信息化素养。
推动信息化研究交流。依托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推进城市信息化研究机构建设,组织相关研究、交流活动,推动成立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产业发展的联盟组织,调动企业及各类投资、孵化、咨询机构积极性,提升信息化建设层次。
(五)强化引导培育,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依托高校院所培养专业型人才。根据信息化发展需求,与驻青高校共建信息化人才培育制度,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基地,建设我市创新人才基地,培训高端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带动作用,有效扩充信息化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落实“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青岛英才211计划”等人才政策,发挥海外引智工作站等社会组织作用,将信息化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工作重点和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建设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着重奖励或补贴重点发展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技术骨干,实施高层次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专家推荐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保障。
增强人才造血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将真正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对选拔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奖励、提供升级空间,同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应岗位需求的一线人才,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