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文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发文日期:2016-08-30     分享到: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盐田区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18-10-30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30日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先行先试,信息化引领产业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取得突出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规划,前瞻布局,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是深圳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发展新动力,创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客观需要。

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深圳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深圳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战略措施,信息化整体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信息化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国内领先,综合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深圳市是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被评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互联网普及率达83.7%;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3560千兆比特/秒(Gbps),IPv6固定宽带接入端口覆盖率达62%,光纤覆盖用户超过450万户,家庭宽带普及率达85.2%;LTE基站超过2万个,实现城区4G网络全覆盖,公共场所免费WLAN覆盖率超过90%;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运算速度达到1271万亿次/秒。

2.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出台《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确定基于信息共享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搭建包括网络平台、电子政务云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全市统一信息化支撑体系。网上办事大厅、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跨部门业务系统建成运行,政府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和政府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均达到100%,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80%,政府门户网站连续8年在全国政府网站评估中名列前两位;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应急指挥、市场监管、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完成了国家唯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示范市的任务。

3.信息产业高端发展,信息经济持续增长。深圳营造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和优越生态,以腾讯、华为、中兴等深圳电子信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2015年,深圳以电子信息为主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33万件,连续12年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首位,占国内申请总量的46.9%。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全国比重约10%,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成功获授“中国软件名城”。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49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的1/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近6成,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7万亿元。

4.两化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信息化战略作用凸显。深圳市近4年扶持企业信息化试点项目485个,直接拉动企业信息化投入超过12亿元,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部分应用集成,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7.0%;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实重大项目示范应用等措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各类公共技术平台蓬勃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现已建立122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22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两化融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入深度发展阶段。

5.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不断加强。出台《深圳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试行办法》,率先实现电子公共服务数字证书一证通用,率先开展全市党政机关信息安全联合检查,率先将信息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率先建成党政机关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全市信息安全事件年均递减30%。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深圳信息化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信息化发展还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协调难度大,信息化统筹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二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等行业融合创新不足,发展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三是基于大数据的治理和决策能力亟待加强,数据开放面临法律依据不足、动力机制不健全、质量和安全管理薄弱等问题;四是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便捷性有待提升,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公众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五是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条件下的安全防护能力亟待提升。

(二)面临形势。

1.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信息化领域,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战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和欧盟“数字化议程”等均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重点内容。我国对信息化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为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明确了方向。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并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近两年,国家陆续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步伐。

2.信息化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遭遇挑战,需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提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具备发展信息经济的良好条件和先发优势,通过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缓解用地紧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通过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经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制造业高端化;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信息化,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3.信息化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型,由注重政府办公效率到注重政府整体效能和履行政府职责转变,实现政府监管服务模式转型,并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这都需要信息化发挥重要支撑甚至引领作用,推进流程再造和服务整合,构建和完善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信息技术的新应用,推进信息资源多元共享和数据开放,将推动社会治理领域的巨大变革,逐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信息化成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需求将日益个性化、多元化,提升社会服务的水平和效果,需要加速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资源和需求对接平台,促进服务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为公共服务领域注入活力,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便捷。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可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全程全时的透明化的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包容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圳市“两区三市”建设目标,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创新,实现民生服务优质均等,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培育信息经济和信息消费新业态,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共享,创新引领。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鼓励传统产业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2.以人为本,服务导向。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模式,推动服务方式人性化,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避免重建设、轻实效,切实提高信息化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统筹协调和优化环境的调控作用,体现政府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

4.加强管理,安全可控。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狠抓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加强信息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信息技能,着力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深圳市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信息通信节点和重要的国际信息港,建成全程全时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支撑体系,“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信息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信息经济创新活跃,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深圳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国际一流。建成国内基础设施覆盖率最广、综合服务能力国内领先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家庭宽带用户光纤接入能力达到300兆比特/秒(Mbps),光纤入户率超过9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9%,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99%;交通、能源、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府及重点行业公共云服务方式普遍实现。

——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普惠便捷。建成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化医疗、教育、社保和社区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市民,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电子证照100%共享;区域卫生信息服务覆盖率100%,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比例均实现100%。

——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初步形成;社会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公共服务配置、宏观决策能力明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绿色低碳发展。

——信息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互联网+”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服务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创新、活跃、高端的全国信息经济引领示范区。

——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信息安全防护、安全监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民生领域应用,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

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原则,围绕信息化条件下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以贯穿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主线,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业务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和均等化,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1.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以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以“八个一”(即“一码管理、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号连通、一证申办、一库共享、一体运行”)为核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内容更加集约、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充分运用微信、手机APP等移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模式,为公众提供主动式、全程全时、均等便捷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实施“市民卡”工程,建立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个人电子身份识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一卡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2.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全民学习信息服务。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纵向贯通、横向关联、全市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全程智慧化管理服务;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配套中小学教材知识点课例视频5000个以上,汇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网络培训及在线教育服务体系,逐步为中小学师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打造“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方式深度融合。

3.加快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推进全市统一、基于个人空间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信息在全市医疗机构间共享利用;建立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服务门户,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办理入院等全流程服务,实现线下随时就诊、线上随时管理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探索远程医疗等就医新模式,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预警;推进智慧医院、智慧社康中心建设,实现医疗行为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提高医疗保健安全和质量。

4.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一体化的社保服务体系。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养老、失业、工伤、低保、住房保障等领域信息共享,整合优化医疗、民政、就业等跨部门、跨地域业务流程,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网上服务、自助终端服务和窗口服务流程标准化和社保业务同城通办;加快支持移动终端的全民社保移动应用建设,实现就业服务、社保对账、就医实时结算、社会救助办理、社会福利申请、社会工作管理等信息查询及推送服务;建立公共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和社保信息无缝对接,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促进充分就业;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护理机构等网络互联、信息互通的服务机制,全面提升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建立住房保障诚信体系,提升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5.加快推进公共文体旅游信息化,打造深圳软实力。建设深圳文体旅游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建设深圳医保个人帐户健身消费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我市文化、体育、旅游等信息资源,加快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文献中心等各种文化场馆和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篮球馆、游泳馆、健身馆等各种体育场馆,以及旅游景点景区等文体旅游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实现“互联网+医保余额+全民健身”,创新医保和全民健身资源融合发展。推动文体旅游信息资源开放、公共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大力提升惠民、便民、利民的公共文体旅游服务信息化水平;增强文体旅游企业网络服务能力,支持文体旅游产品电商化发展,打造线上线下文体旅游消费的新业态,提升我市文化生活幸福指数。

6.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建设全市统一的基层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运作模式,建立以社会信用代码、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信息索引的基层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社会信用代码证和居民身份证的办事“一证通”;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智慧、优质的生活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二)加强城市智慧管理,提高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围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求,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等领域的深化应用,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升城市安全和绿色生态水平。

7.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构建智能化市政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网络化,建立全市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对城市设施运行实施管控、预警、故障报告,实现城市管理全民参与;建立城市公共资源信息平台,向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公共资源详细信息和使用情况实时报告,实现公共资源的社会参与和主动推送;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控平台,实现“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的物联网管理模式,防止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推进城市照明“三遥”和环境感知技术应用,实现城市照明的智能控制和节能运行;整合共享视频监控、实景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实现市容秩序的可视化管控水平不断提升。

8.推进公共安全信息化,助力平安深圳建设。推动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完善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食品药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大力整合各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监管,特别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生产、经营、运输、储藏、使用等环节的管制;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级各领域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强监控预警、指挥调度、部门联动、应急保障、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全民参与、群防群策”的防灾减灾应急联动。

9.推行智能环保和节能,促进城市发展可持续。推进环境感知信息统筹建设和跨部门共享,构建环境保护网络监控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保护监控、监测平台;建立环境大数据平台,汇集水、气、声、固废、生态资源等环境质量数据,以及环评、污染源监察执法、重点污染源全过程监控等环境管理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分析利用,建设集环境决策、预警和应急于一体的智能环保系统;建设智慧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和公共服务系统,应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城市能源信息采集、监测和综合分析,加强城市能源信息服务,实现节能管理科学化和智能化;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进智慧电网建设。

10.深入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水务管理体系。推进城市水务网络化、流域化、综合化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从源、供、排、污、灾全过程量化监控”物联网管理模式;加强城市水文监测,为水务、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推进流域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为流域系统治理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推进海绵城市监控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水资源和内涝管理效率;加强污水排放监控体系建设,实现重要污水排放点实时监控;加强重要水务工程、城市内涝的可视化管控;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科学调度。

11.建设智慧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服务。汇聚海、陆、空、铁各类交通数据,以“互联网+”思维重塑运输管理模式,再造行政服务流程,打造智慧交通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交通运输企业与第三方互联网交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O2O)合作,为市民提供多模式、个性化的便捷交通运输服务;拓宽出行信息服务渠道,为市民提供多模式、全链条的出行信息服务;推进交通设施智慧化,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建设,实现信号调整、车辆诱导、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紧急救援的实时智能化监管。

12.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智能化。创新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和监督等方面的智能化提升;建立完善全市土地整备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街道三级联网和协同;开展地籍调查、土地总登记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建设,形成权属清晰、动态更新、准确权威的不动产籍数据库,实现面向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及面向社会的不动产信息服务;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体系,提供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服务;建立全市“海陆”一体化规划和土地海洋智能执法平台,实现陆域海域资源监测监管的智慧化。

(三)实施“互联网+”战略,促进信息经济创新发展。

积极部署实施信息经济战略任务,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新应用、突破新技术、创造新服务和开发新资源,着力发展共享经济和“互联网+”新业态,推进信息与智能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深圳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先机。

13.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开辟产业升级新路径。推动互联网与设计、制造过程的融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现代化水平和效能;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推动企业全流程管理信息化,促进互联网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各环节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产品后制造服务融合,推进制造服务化;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业网络化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14.促进互联网与服务业创新发展,满足服务对象新需求。促进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全面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大众提供安全、便捷、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推进互联网和商贸结合,缩短供需距离,强化供需关系,满足网络化消费需求,完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和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实施“互联网+流通”工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紧密结合,提升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15.加快高端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新能级。重点开展可信网络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等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社会价值、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软件,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升级;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推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水平提升;推进移动智能终端芯片、高清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突破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卫星导航、工业控制、金融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提高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

16.打造创新平台,营造互联网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建设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加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加强创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支持围绕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环节实际需求的创新平台发展,推广软件即服务(SaaS)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电子化、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应用,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成本。

17.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互联网平台经济。依托腾讯、华为、中兴、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产业链和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服务平台、社交平台、支付平台和娱乐平台等,带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实现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发展;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国际化;建设“一带一路”重大信息平台,重点围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国际结算和网上支付、文化交流和远程教育等领域,构建区域性的行业信息平台,营造便利的国际合作环境;加快基于互联网的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发起、参与多边、双边或区域电子商务交流合作;鼓励发展线上线下互动(O2O)、客户到企业(C2B)、商品众筹、社区团购、按需定制等以用户需求和价值体验为核心的新消费模式及新商业模式,促进互联网业态创新,逐渐形成集聚效应,共同打造互联网平台经济,助推深圳经济转型升级。

(四)创新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决策能力。

引入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以深化应用和突出实效为发展主线和根本要求,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大数据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18.加强大数据应用,提高政府管理和决策能力。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和健康、就业、社保、环境、能源、信用、统计、国土、住房、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等重要领域主题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关联分析和开放服务;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进区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及市区协同,有效支撑信息服务需求;建设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平台,依托全市公共信息资源库,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利用,为各区、各部门提供基于人口、法人(机构)、房屋等公共信息的辅助决策、统计分析等大数据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和宏观决策科学性;建设时空信息云服务平台,增强时空大数据的集成能力,为全市提供基于时空大数据的位置服务,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时空大数据分析统计服务;推动政府各部门加强大数据应用,提高医疗、教育、环保、市场监管、交通等领域的智慧化、精准化管理服务水平。

19.围绕政府数据开放和共享应用,推动政府治理变革提升。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出台政府机构数据开放管理规定;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通过政府向企业开放数据,企业基于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进基于信息共享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建设全市机关统一的智能政务办公系统,推广移动办公和视频会议,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基于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20.应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各部门加强信息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业务流程优化,推进简政放权和扁平化管理,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政府治理模式;深入推进“织网工程”,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完善网格基础信息统一采集、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受理、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事件统一分拨的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工作机制,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模式;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法律服务工作网,开展法律服务大数据应用,提升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保障能力和行业治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推进电子政务与各种社交元素、电商平台、支付应用及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21.完善公共信用体系,打造社会诚信服务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扩展信用信息共享交换范围,实现行业、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信用信息应用,促进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公共资源分配、表彰奖励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提供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以及各类信用产品增值服务;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与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服务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五)完善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世界一流信息港。

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设高速、泛在、融合、便捷的下一代信息传输网络,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绿色安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22.打造世界级的宽带网络。强化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落实光纤到户建设国家标准,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建设,大幅提升全市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不断提高本地网宽带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国际互联带宽;积极推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升级优化电子政务专网,提升城市运营管理能力;发挥前海国际通信专用通道的作用,通过前海自贸区加快深圳和“一带一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23.部署覆盖全面的无线网络。完善“4G+WLAN”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推动4G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重点推进人流较为密集公共场所的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推进前海自贸区和前海深港合作区建设统一的公共免费WLAN网络,形成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宽带基础网络;市、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逐步在行政服务、市政公园、文体场馆、口岸及交通枢纽等公益性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和服务可用性;加快推进5G研究和应用试点。

24.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感知体系。加快公共设施物联网部署,鼓励利用遥感技术、卫星定位、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及摄像头等多种感知技术,推进交通、能源、给排水、环保、应急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集成自来水、电力、燃气、排污、通讯、地铁及综合管线等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建成全市综合管网信息库和统一管线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地上地下空间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化管理,为市政工程审批、地下管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25.统筹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按照《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充分利用深圳电子政务资源中心、超算中心(重点为社会和科技创新服务)、灾备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服务平台,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推进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开展相关业务。

(六)强化安全自主可控,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以网络安全保障为核心,从政策、技术、产业、内容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通过“规划、实施、检查、评估”的持续改进,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看得见、用得好、管得住”的目标。

26.强化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实施深圳市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强化宏观引领作用;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合检查及绩效评估工作,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推动政府机关及重点行业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岗位,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加强安全产品认证;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国产密码应用和安全防护管理。

27.完善信息安全基础支撑,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党政部门及重点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国产密码应用;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跨部门安全审查机制,推动自主可控产品与服务替代工作;规范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为政府机关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应设在境内的相关国家规定;保护国家及行业涉及国家秘密数据,建设和完善PKI认证体系,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提供基础支撑;普及电子证照应用电子证书技术,深入开展电子证书应用;建设网络攻防演练和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备灾与应急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侦查技术手段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网络犯罪。

28.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信息安全企业。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重点培育网络与信息安全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国产密码等自主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出台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落实有关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统筹管理机制。

加强全市统筹,建立统一高效、市区联动的信息化管理和工作机制,整合信息化相关职能,解决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确保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丰富考核内容,提高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管理架构和运作模式创新,各业务部门应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流程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推行政府部门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作用,指导信息化规划制定、重大项目论证、项目验收和评估等,提高建设水平。

(二)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加快研究制定深圳市有关数据开放、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宣贯落实,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优势,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修订或制定,形成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打造“深圳标准”,提升“深圳质量”。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知识培训。

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一批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稳定信息化队伍,确保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加强业务工作人员的“互联网+”、大数据、数据开发共享等相关培训,提高业务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市民信息化使用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层次分明、灵活多样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四)创新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

加强全市信息化资金和项目统筹力度,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政府部门与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之间共赢发展的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外包服务模式;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基于云服务的统一建设运营模式,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运营“云端化”;加强对“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信息化行业扶持力度,为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五)营造多元参与的发展环境。

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鼓励加强产业创新联盟;扶持一批与信息化相关的咨询服务、软件评测、项目审计等服务机构,营造信息化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信息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平台和桥梁作用,增强行业管理凝聚力和创新力,打造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平台。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