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发文日期:2016-04-08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开展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
试点申报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信委,各开发区产业主管部门,各控股(集团)公司,各市级大型企业,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经研究,市经济信息委拟开展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试点申报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未来方向,突出协同创新取向,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以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为重点,面向行业提供贯穿研发设计到商业化各环节的创新支撑服务的战略性创新平台。具有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培育制造业创新人才、提供制造业创新公共服务等功能。
(二)组织形式。
创新中心应由一个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在产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单位牵头组建,联合各领域创新资源,形成跨学科、跨行业协同创新机制,有条件的可以跨区域强强联合组建。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紧密型的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合作体。
1.企业型创新中心。以市内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客户、三方专业检测机构、金融机构等,对行业的应用技术、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
2.院所型创新中心。以科研机构、转制院所、高等院校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对行业前沿、基础技术进行开发和工程化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产业创新人才。
3.产业集聚型创新中心。在产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区,以政产学研形式,由产业集中区政府或园区牵头,联合园区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方专业检测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建研发平台。开展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攻关,面向园区及产业链企业提供技术孵化、生产性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试点领域。
1.支柱产业的核心重点领域
2.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3.我市急需发展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
(四)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已选择一项或若干项有待突破、可促进形成国内领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作为技术发展的目标,或有前瞻性、有望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
2.有产业链的重要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重点学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金融投资机构等单位作为中心组建成员,组建的联合单位不少于3家,技术参与人员不低于60人。
3.有吸引可持续投资和商业运行的能力,全部组建资金(含研发设备)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
4.有系统可行的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和管理队伍明确。有开放合作交流机制,面向行业和地区提供服务。
  二、申报认定程序
1.申报单位填写《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表》(附件1)、《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计划书》(见附件2),并将纸质件(一式两份装订成册)和电子档报送区县经济信息委或产业主管部门。
2. 各区县经济信息委或产业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汇总填写《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试点推荐汇总表》(附件3)盖章报送市经济信息委。
3.市经信委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经专家评审、现场评估、审核认定等环节,确定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试点名单。
4.试点创新中心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纳入市经济信息委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优先推荐市及国家相关投资资金参股支持。
5.试点创新中心要向市经信委报送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创新中心的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市经信委将在试点基础上,依据试点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继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三、相关要求
请各区县经济信息委、产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申报工作,原则上每个区县申报数量不超过3家,同一领域只申报1家。汇总的申报材料于5月15日前报送市经济信息委,电子版本发送至linzilt@qq.com邮箱。
联 系 人:重庆市经信委科技处      李涛    王陪
联系电话:63895516    63899453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52号906室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2016年3月25日
 
 
 
附件2
 
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计划书(提纲)
 
一、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XX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国内XX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
产业创新情况分析。科研机构、高校及产业联盟、现有创新载体情况(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
目前该产业技术发展存在的瓶颈、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不足、制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主要问题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问题、产业发展人才问题等。
(二)建设创新中心的意义。
二、现有基础
      创新中心拟包括的优势骨干单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现有的领先技术等情况,组建创新中心开展的前期工作,对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的支持等。
三、建设思路
(一)定位与功能。
(二)技术领域及研发方向。
(三)建设目标。
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
(四)建设内容。
四、组建方式
设计创新中心组织结构,包括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创新中心各部分功能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承担单位。核心层、外围层。组建方案和组织结构。
五、运营机制与考核方式
(一)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创新中心内部日常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协同模式等。
(二)考核方式。
考核目标,从技术成果、创新扩散、人才培育、国际交流等方面对创新中心进行定期评估考核。
六、建设周期及空间选址(不新建场地的,不涉及此项)
(一)建设周期。
分年度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步骤,包括建设内容、实现目标等方面。
(二)空间选址。
创新中心的空间选址,包括既有空间和未来设计空间。
七、资金方案
设计创新中心运营过程中的资金渠道和使用方案,包括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合理有效的资金收益模式,确保创新中心的自我可持续发展。效益分析。
八、保障措施
从组织、人才、资金、政策等角度保障创新中心顺利运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3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