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中心的目标应该环绕“两高两低”——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因此,仅从钛合金这一轻量化材料制造业的发展出发,也应该积极支持改创新中心的建立。
二、建议将军民融合纳入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理由如下:①轻量化是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大而持久的需求,国家和军队自“七、五”以来持续重点支持轻量化军用材料的发展。②我国军用材料的发展已形成军民结合的体制。这个体制为武器装备的材料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军用材料可靠保障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产业技术的成熟。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都存在“轻量化问题”,由于这三大类材料的成型加工工艺和设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轻量化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要明确针对哪个大类材料的轻量化。
创新中心方向值得肯定,是否建一个还是“一群”?轻质材料是极大领域,一个企业是否能覆盖?希望进一步调研国内现状,提出符合国情的科创中心方案。
①要成立筹备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②要仔细学习有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关文件,特别是要符合“16项”建设条件。③要进一步聚焦,先进复合材料等多项材料已列入22项重点领域。
支持成立轻量化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中应不断完善,符合国家有关建立创新中心的要求,特别是满足各项必备的申报条件。建议抓紧推进,首先组建专门的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
建议:①加强全链条一体化建设布局,继续充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团队,解决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出口打折”的问题;②积极探索组织实施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促进团队间有机融合,增强平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建立轻量化材料创新中心很有必要,弹药处理好同工信部指南“轻量化材料及成型技术与装备”的关系,以保证能立项成功。
在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关注:①管理体制与合作机制的创新,形成全价值链、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创新平台。②在中心定位上要关注孵化器、转化器、集成平台的功能,加速技术转化。
建议在部分地区十点,逐步推进。建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围绕轻量化材料及制造技术,既要有政府引导,又要考虑和四场发展导向和需求,协同兼顾。
这个创新中心是真正以企业为核心和基础的高端制造产业平台。在具体工作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确定与是否有成效有工程能力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真正解决企业与院校院所“两张皮”的问题。
①管理模式对将来的工作起主导作用;②制定目标计划,保国家重点项目需求,用户、企业、高校形成一条龙。③轻量化产品成熟后尽快形成标准,供用户选用。
进一步细化创新中心定位,使之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符合企业级创办单位的长远目标。借助创新中心平台,助飞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进步,为强国强军做贡献。
轻量化已成为汽车、飞机、航天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跨越材料、工艺、涉及的传统弱域,建设一个“轻量化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议尽快成立一个高效的筹备小组,认真研读国家有关成立创新中心的文件,严格按要求的秩序,尽快成立创新中心。
建议:①要注意轻量化材料、轻量化产品、轻量化涉及三者的有机结合;②要注意和轻量化材料源头的结合;③要注意各种轻量化材料的互补和选择;④要注意现有同类创新平台的整合;⑤要注意和国家目标、地方目标的协调和吻合;⑥突出高度。
建议:①应认真考虑创新中心涉及的专业领域,将国内相关优势专业团队吸纳进来;②组建轻量化材料制造创新联盟;③制定创新中心的三至五年规划;④进一步思考中心运营机制,以利于中心长期有效运作。
要具体化创新中心前期的创新目标,比如分专业进行组织创新顶层设计。具体创新产业转化模式,并有一定产业转化项目做支撑。
依托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创新中心,采取企业化运行模式,将有利于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关注轻质材料外,也应更多关注零件轻量化结构设计和新的近终型制造技术,关注新的工艺流程。
建好“轻量化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吃透国家相关改革;②必须重视“创新中心”体制机制建设;③建议成立筹备小组,共同为“创新中心”实施方案献计献策。
建议:①做好两个聚焦,不是什么都做;②把困难和问题想清楚,求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③与轻量化联盟形成机制上的联动关系,与更多的产业形成联动关系。
建议:①针对“轻量化材料”是否聚焦轨道交通领域或其他细分领域;②针对方案中技术成果转移,建议进一步细化;③如何将企业技术转化成中心研究内容,并与企业共享的模式,需要细化。
万丰奥特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合金轮毂零部件制造上,依托万丰奥特集团组建轻量化材料创新中心条件成熟,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同时建议名称为“轻量化材料与构件制造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