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员发布 > 温鹏程:南猪北移是大趋势,化解环保压力应粪污还田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温鹏程:南猪北移是大趋势,化解环保压力应粪污还田

供稿: | 2017-03-08

      为何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关键点在哪?农业龙头企业又如何找准自身的切入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将对畜牧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温氏股份董事长温鹏程在北京接受了南方农村报的专访。

      温鹏程:以前心思放在生产端,现在更重视品牌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温氏股份董事长温鹏程

      散户组织化形成新的生产力

      南方农村报: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您认为作为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去理解和切入这个改革?

      温鹏程:作为农业生产者,尤其是有规模的农业企业,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现在不再是短缺经济时代,农产品供应出现季节性、区域性供应过剩,品种和质量满足不了消费者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是农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但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构主要把心思放在生产端。实际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改的是品种结构、体制机制及质量等方面。现在应该要把更多的资源调整到流通、加工、储备,包括终端的销售。这样就需要建立更高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建设、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创新,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是资源配置和机制创新的问题。

      南方农村报:农民的生产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信息滞后于市场,各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温鹏程:国家鼓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点。

      几年以后,可能再过10年,靠一亩地生存的农民,靠他们为市场供应农产品,比例将会下降到很低很低。如果占比很高,全国人民的食品供应质量将会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中央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出适度规模经营,这就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原来单个的农民作为生产单元,变成有组织的生产机构。

      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必须在生产流程、管理流程方面进行创新。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流程与传统农业有很大区别,像温氏集团,简单说是“公司+农户”,但实际上是农业生产流程创新。温氏就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队伍、专职的人才。而以前的农民是把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靠自己的劳动技巧进行精耕细作,不是靠专业做支撑。

      淘汰落后猪场是产业升级的必然

      南方农村报:在畜牧行业,环保压力不断增大,您认为家庭养殖场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温鹏程:最理想状态就是粪污还田。但中国农村土地分散,可能养殖户难以找到适度的土地消纳,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甚至是通过生物手段实现零排放。我们温氏现在所在的地区,有些地方土地消纳能力很弱,但市场条件很好,我们就通过生物技术、环保工程实现零排放。

      新增规模产能和散养产能退出目前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一些养殖户无力承担环保方面的投入,可能就会退出,有能力投入的就会加入,这也是产业升级调整的必然规律。

      南方农村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这对畜牧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温鹏程:南方的猪尽可能向北方转移是大趋势,北方有大规模的土地消纳,粪污可以还田,产生效益。在南方地区,只要技术具备、队伍齐全,做到达标排放,也可以自我供应。十年前,广东猪的需求基本靠外省供应,自给率不到20%,现在广东已实现自给,还供应西南地区。广东猪场的排放还有一定的污染量,但总体是可控的,广东的猪的产量并没有下降,自给完全实现,而排放量一直在下降,这说明通过投入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精准扶贫就是要区别对待

      南方农村报:温氏股份长期支持和参与国家的扶贫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您认为,在当前的精准扶贫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准脱贫?

      温鹏程:精准扶贫是中央的一号工程,扶贫如何做到精准,现在各级政府也在推进,各地都想了很多办法。温氏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结合各地扶贫需求,通过产业扶贫方式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其实要分层考虑,区别对待。没有脱贫的人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有些是不具有劳动能力,列入救济就可以解决了。具有劳动能力又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可以通过产业扶贫来带动。不具备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域,可以采取如异地搬迁等措施。

      要非常注重智力扶贫,尤其是要注意不能让贫困户的子女失学,要让他们受到必要的教育,教育水平上来后,以后有工作就成为中坚劳动力,脱贫是不成问题的。

      有一部分人虽然有劳动力,但他离不开农村,家里有一大堆人需要照顾,生产又发展不起来,这部分群体可能是难点。最关键的还是要确保他们的小孩受到教育。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伟正 苏晓璇 王磊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发自北京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