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头条 >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苏连出妙招促技术“联姻”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苏连出妙招促技术“联姻”

供稿: | 2023-07-06


      近日,江苏省召开的“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场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高质量贯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江苏连出妙招,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来、走出去的“朋友圈”。

      技术“走出去”:精准对接高契合度技术需求

      青稞燕麦奶能否解决口感粗糙的问题并突出谷香味?青稞米能否延长货架期至12个月以上?带着这些问题,一些青海的科技企业来到江苏,寻找技术合作的契机。6月28日,由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西宁—南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在南京举行。现场,来自两省的9家企业和院所进行成果发布,三项科技成果合作协议、两项人才引进与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了签约。

      “我们的青稞面粉采用全粉超微粉碎技术制备,出粉率≥95%,整粒打粉,营养保留全面,符合全谷物食品判定标准,适用于制作面条、饺子、馒头。”青海华实青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周文菊介绍。但同时,青稞粉、青稞米货架期不够长等问题让产品经销之路饱经风雨。周文菊说,希望通过与江苏科技企业合作,将青稞粉、青稞米延长货架期至12个月以上,“希望通过合作研发、中试试验,最终实现更优产业化”。

      青海和江苏两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李敏介绍,青海省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而江苏具有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两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较高,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较强。

      江苏如何扩大科技成果合作转化“朋友圈”?李敏表示,应分析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研判当地布局前沿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潜在方向,提出发展的路径建议,并开展专业化科技情报咨询,提供查新咨询、专利导航等服务。利用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等资源,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提供支撑保障。

      创新“引进来”:高质量服务集聚优质创新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今年6月,在南京举办的2023“智汇江宁”国际人才跨境路演赛中,来自英国、瑞典、德国、丹麦、比利时、美国、匈牙利、西班牙、挪威、日本等40多个国家的参赛选手,聚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5大领域、40余个海外项目,以赛促创新,深度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技项目,在国际创新赛道中集聚优质人才项目。

      发挥海外人才离岸双创基地的平台优势,聚集优质科技创新项目。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市江宁区与江苏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充分发挥离岸双创基地的平台优势,探索国内外人才及项目的有效落地模式,集聚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创新中心和海外孵化器,形成境内创新机构与海外创新资源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后续,跨境路演赛获奖项目将落地江宁开发区实施转化,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予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扶持政策,包括启动资金扶持、办公场所房租减免等。所有落地项目可获得落地指导意见和后续专业服务,辅导申报“紫金山英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百家湖人才工程”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符合条件的可直接入选,享受有关政策扶持。

      校企携手“交朋友”:面向未来勇夺新风口

      需求领跑,技术奋力追赶。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升温,市场需求对科技成果产学研转化发出了“催进”的号角。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如何迈入发展快车道?在今年5月的2023年南京都市圈创新挑战季新能源产业专场在中,长三角区域科技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新能源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技术经理人等150余人共商新能源热点话题,聚焦新能源产业需求点和痛点,探寻技术创新之路。现场,4个项目完成了签约,意向签约金额541万元。

      国容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晔注意到,在新能源行业中,智能电网、物流业对其的需求与日俱增,且急需对传统储能材料进行升级,“目前需要产品需求向定制化转变,所以我们需要一种高倍率、高能量、高可靠、长寿命的储能介质,满足特定行业的需求”。

      于是,熊晔通过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发布了相关需求,没想到,得到了快速技术响应。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卓元携团队前来“揭榜”,双方合作的项目“储能用全气候高能量型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研发及产业化”,获得了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资助,研发采用电池电和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复合型超级电容器,使其兼具二次电池高能量密和超级电容器高功率密度的双重优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功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