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头条 > 北京累计培育认定6848家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8000亿元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北京累计培育认定6848家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8000亿元

供稿: | 2023-12-13



      累计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684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8000亿元,150家上市企业市值超万亿……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全面系统分析了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政策支持和服务生态。

      《报告》指出,自2019年以来,北京累计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684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与2021年底相比,增幅均达200%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8000亿元,上市企业达150家,市值超万亿。

      约八成专精特新企业来自高精尖产业

      从区域维度看,超五成企业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行业维度看,超八成企业集聚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及制造业。整体而言,北京市专精特新培育工作量质齐升,企业发展呈现“高”精尖、“高”成长性、“高”质量、“高”数字化转型水平、就业带动能力“强” 、科技创新能力“强”、小微和民营属性较“强”的“四高三强”的发展特征。

      “高”精尖方面,约八成专精特新企业来自高精尖产业,国家级“小巨人”比例超九成,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工智能等产业。“高”成长性方面,盈利能力较好。超六成为成立10年以上企业,超五成深耕主导产品达10年以上﹔户均营收超1亿元,户均净利润超1千万元,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超10% 。“高”质量方面,成为上市主力军。北京市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约三成,上市后备企业库中,约85%为专精特新企业。“高”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较高,约五成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转型后在综合办公效率提升、研发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从就业带动能力看,专精特新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达70.87万人,户均112人,是北京全市中小企业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户均从业人员182人,是专精特新企业的1.6倍。从科技创新能力看,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授权专利近17.5万件,户均拥有专利61件/家,以千分之三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北京全市中小企业近三成的技术创新规模。累计软件登记总量20.8万件,同比增长14%,户均拥有软着33件/家。从小微和民营属性看,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微企业占比超七成,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此外,民营企业是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主力军,占比近九成。

      构建培育体系破解企业发展痛难点

      近年来,北京市以《关于推进北京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开端,出台了促进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十六条与十大强企行动等一揽子政策,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痛难点,构建了全资源要素供给的培育体系,主要有:

      分类分级落实梯度企业培育。针对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发展需求和特点,分类施策,形成头部引领,多次递进的培育体系。

      资金、基金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多种支持。

      融资上市支持注入源头活水。积极开展首贷、续贷、确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业务,实施中小企业“畅融工程”,建立专精特新专版,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金融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激活企业发展引擎。强化创新载体,加大创新产品首制首试首用,支持数字化转型,创新揭榜公关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成长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保障人才供给强化发展动能。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在人才引进、租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级服务网络助力搭建服务生态体系

      在服务生态构建方面,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联和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力量,搭建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务生态体系:

      搭建“1+N”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生态。形成“市-区-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服务站”四级服务网络。设置专精特新产品专区,推出70余款专属服务产品。遴选优质服务机构定制专精特新专属工具箱。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配备企业服务专员,提供“点对点”保姆式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和渠道,实现服务精准触达。提升北京通企服版APP平台。设立专属“服务包”机制,强化重点企业帮扶。上线“千亿畅融”小程序,便捷企业融资服务渠道。

      提供多元立体化支撑,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上市孵化力度,今年共开展10余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训走进各区活动,服务企业超1000家。

      此外,开展“畅融工程”,已举办265场对接活动,累计服务金融机构4700余家次,对接企业近1.4万家次。强化人才和培训支持,今年共组织3场专精特新企业专场招聘会,服务企业200多家,发布招聘岗位3000多个。同时,持续加码创新服务,举办“创客北京”等品牌赛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持续提升梯队企业培育效能,积极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支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和产品配套,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各区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各具特色

      《报告》指出,北京各区立足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比如,海淀区重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设立50亿元创新基金,区内专精特新企业约八成研发人员占比超30%,近半数每年研发投入上千万元。

      朝阳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组建北京市首支互联网3.0产业基金,国际创投集聚区建设落地资金近400亿,打造三大国际化产业发展平台,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近六成为战略新兴产业。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2022年度累计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各类政策支持资金超10亿元,惠及企业2000余家次,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势头迅猛,授权专利同比增长近30%。

      房山区聚焦新型储能与氢能、先进基础与关键战略材料、智慧医工服务、智能制造与网联汽车四大集群产业,2022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同比增长近300%,实现爆炸式增长。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