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17-08-24
一、工业强基的背景
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未来5-10年,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迫在眉睫。
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任务,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推动全社会齐心协力,抓紧抓实,长期坚持,务求抓出实效。
二、工业强基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产需结合、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
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从问题出发,分析和研究工业“四基”的薄弱环节,针对共性领域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
——坚持重点突破。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区分轻重缓急,点线面结合,有序推进,集中资源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基础产品和技术。
——坚持产需结合。瞄准整机和系统的发展趋势,加强需求侧激励,推动基础与整机企业系统紧密结合,推动基础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坚持协同创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促进整机系统企业、基础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产品开发全过程对接、全流程参与,探索科技与产业协调、成果和应用互动的新模式。
(二)主要目标
经过5-10 年的努力,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达到国际领先,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较为完备,“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夯实制造强国建设基础。到2020年,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具体目标是:
——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推动8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70种左右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20项左右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信息通信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领域的“四基”问题率先解决。
——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设40个左右高水平的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20个左右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创新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10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的基础产业集聚区。
三、工业强基的重点任务
(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统筹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分领域分阶段分渠道解决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四基”发展亟需。发挥工业强基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梳理装备和系统需求,分析产业现状,遴选17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按照小规模、专业化、精细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专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终端用户的迫切需求。按照大批量、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组织生产通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十大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
(二)开展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应用是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促进“四基”发展的关键。以需求为牵引,针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提出包括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协同研制计量标准,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鼓励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需求计划,吸收基础企业参与;鼓励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不断开发和完善产品和技术。鼓励整机和系统企业不断提高基础产品质量、培育品牌,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先进基础工艺的普及率,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三)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对实验验证环境、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注重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区)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推进重点产业技术资源整合配置和开放协同。鼓励在工业园区(集聚区)率先建立第三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通过实施十大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持续培育一批专注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细分领域的企业。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协作配套体系,支持“双创”平台建设,鼓励具有持续创新能力、长期专注基础领域发展的企业做强做优。优化企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批支撑整机和系统企业发展的基础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基础企业集聚发展,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形成紧密有机的产业链,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服务中心。
(五)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
调动军民各方面资源,梳理武器装备发展对“四基”需求,联合攻关,破解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等制约瓶颈。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利用,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促进先进成熟民用“四基”技术和产品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工业基础领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备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备设施相互开放、共建共享。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四、现阶段工作进展
工业强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战略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多方面资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工业强基已经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工业强基从“十二五”之初开始推动,经过多年努力,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1)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
工业强基的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从2013年起,即按年度编制“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连续4年纳入“6+1”行动计划。2014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工业强基的原则、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2015年,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等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18项技术、19项核心基础零部件、5项先进基础工艺,以及13种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7个部门共同编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随后,起草《工业“四基”发展目录》,以及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验收评价工作细则》等,制定重点支持方向目录,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及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2)积极协调推进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开展扎实的战略研究作为支撑,加强理论政策储备,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2014年工信部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组对重点省市的制造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了解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在“四基”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听取各地企业关于如何发展“四基”的意见和建议,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围绕1个综合、5个领域、13个重点行业,明确了318个重点方向和39项标志性项目。目前一期研究已圆满完成。
2016年6月启动了二期研究,围绕重点领域“一条龙”推进路线图、专精特“小巨人”企业培育、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质量基础示范应用、数据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以及综合与政策等专题开展研究,二期课题共设置一个综合课题和五个专项课题,计划2017年12月完成。项目研究历时两年多来,有40多名院士和100多名专家完成了项目预期研究目标。研究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提升了全社会对工业强基战略意义的认同和支持,为国家制定《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提供了科学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研中心、赛迪研究院、部分行业协会等,开展了“十三五”工业强基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工业强基战略研究、电子信息产业强基方向研究等课题研究,这些战略研究为工业强基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抓好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目建设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与财政部合作,完善了从项目申请、项目遴选(招投标)到项目验收评价、绩效考评等的管理流程。创新招标代理机构遴选方式,通过比选方式组建工作强基工程招标代理机构库,选择确定了招标代理机构。制定发布了《工业强基实施方案验收评价工作细则》,进一步规划范目监督管理和验收评价工作。
中央财政加大资金力度。从2013年起,财政部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安排支持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目,到2016年财政资金规模已达16亿元,为深化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施了一大批工业强基重大项目。2013至2016年,共安排了276个示范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国家财政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
推进了重要“四基”产品的示范应用。从2013年起连续发布工业强基工程示范应用重点方向,按不同年度“四基”产业发展重点,发布了50余项重点应用方向,推动整机和系统企业采用自主产品和技术。多年来,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和工艺,如文物保护装备用传感器、低压纳滤水处理工艺等在国内企业实现了示范应用。
打造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2015年,制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从2013年起,安排支持了工程机械高压液压元件可靠性研究试验检测技术、锂电子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等45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为“四基”企业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基础支撑。
4)工业强基取得的初步成效
初步形成了部省联动的良好态势。地方政府对强基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各地区把工业强基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如《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提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集工业基础领域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强化江苏制造基础;浙江宁波市提出推动基础领域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升级。各地区探索积累了一些先进管理经验,江苏省积极跟踪“四基”发展趋势,建立动态项目库,编制滚动项目计划;宁波市推进骨干企业引领、高成长企业带动、单项冠军企业示范等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基”企业梯队。
基本建立了分工明确、点面结合的工作体系。经过多年的磨合探索,初步形成了部委协调、专家聚智、机构支撑的强基工作格局。协调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工业强基重要文件、重大规划、重要政策的出台得到了大力支持。组建了强基工程专家咨询组,不定期如开会议、研讨“四基”发展重点和推进机制。
实现了资金管理、组织方式上的一系列转变。
在工作路径上,完成了从散点式扶持到体系化推进的重要转变,主要做法是按领域抓“一揽子”、按产品抓“一条龙”、按企业抓“一大批”。
在资金使用上,完成了从一次性奖补向分阶段后补重要转变,既解决项目的前期资金所需、又保证资金可控,发挥最大效益。
在项目遴选上,完成了从传统的专家评审向招投标方式的转变,逐步健全了示范项目管理流程。
在验收管理上,由传统的政府机关验收、推荐单位验收扩展到可委托第三方机构验收,充分发挥支撑机构的作用。
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工业“四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2014年开始,工信部围绕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组织开展工业强基示范项目,支持了航空航天关键基础材料、输电设备基础零部件等。仅2015年开展的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支持了118个示范项目,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实现示范应用。财政部设立了工业强基工程专项资金,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目前规模达到16亿元。示范项目在不同年度各有侧重,能够适应国家整机产业发展所需,能够反映工业基础领域的突出问题。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在部分领域形成核心技术,一些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初步得到解决。